身份高贵的婆罗门之子悉达多,虽然潜心修习过辩论、静观和禅定之术,学会了无声地默念“唵”,在他全身贯注默诵时,额头也会围绕着明睿的精神光环,也学会了在内心深处体认阿特曼。可他还有很多疑问,比如:像他父亲那样令人敬佩、举止安详、高贵、为人淳朴、言语聪明,头脑里充满机智、高尚思想的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洗涤罪孽,努力清洗自己,难道阿特曼不在身体内吗?他带着种种疑问,和好友果文达一起开启了沙门之路。
他们在丛林里与沙门一起,学会思考、等待、斋戒。可悉达多发现,跟他们一起苦修的森林里,最年长的老沙门已经有60多岁了,他依然没有达到涅槃,他产生了怀疑,即使70岁、80岁依然不会涅槃。知道有一天,他们得到消息,说有一位名为乔达摩的佛陀,他已经达到了涅槃,不会到轮回中去了。于是决定去追寻他。
他们找到了乔达摩,并跟这位尊者学习了很多很多,包括他讲的把世界比作一个用不断裂的链子,一圈因和果连接的链条。可悉达多总觉得,大彻大悟的佛陀教义丰富,教众人正确生活、不做恶事。但教义中没有讲佛陀自身经历的秘密,千万人中只有他一个人经历的秘密。而且,佛陀涅槃的成功,也不是通过诵经和教义获得的,而是佛陀自身通过探索、思考、禅定、认识、证悟获得的。于是他告别了乔达摩,也告别了果文达。
悉达多独自行走,一路获得新知。他知道悉达多就是悉达多,意义和本质并不在事物背后的什么地方,而在事物的内部。他不走回头路,他不是事婆罗门,也不是沙门,他不能归于任何一个阶层,他不会去父亲那里,他凝聚了比任何时候都坚强的自我,开始觉醒后的生活。
悉达多路过一条美丽的河,遇到一位船夫,没有付渡船的费用。在城里遇到美丽的名妓卡玛拉,她教会了他爱的艺术,他学会了爱欲、经商、花钱、使用权力等享乐生活。直到有一天,他意识到了要摆脱这种恶性,离开了卡马拉,离开了那种荣华富贵的城市。悉达多离开后,卡玛拉没有派人找他,从此也不再接客。她发现跟悉达多的最后一次欢会尽然有了身孕。
悉达多离开了那个散发着油膏、香料、美酒、奢侈和懒散气息的城市。他有来到了那条河岸,他在河岸睡着的时候,果文达经过此地,为了安全,果文达守到他醒来,谈话离别后悉达多感到莫名的快乐,他强迫自己思考,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新的悉达多,对面前的这河水有一种深沉的爱,暗自决心不再离去。
悉达多找到了当年那位船夫瓦苏德瓦,他静静地、坦诚地、满怀期待地、一字不漏地倾听了悉达多的故事。他教会悉达多聆听河水的声音。卡玛拉带着孩子也加入了朝拜佛陀的队伍中,在路过瓦苏德瓦渡船的时候,卡玛拉被蛇咬了,悉达多和瓦苏德瓦救醒了卡马拉,但中毒已深,在临终前告诉眼前的孩子,就是悉达多的儿子。
卡玛拉离开后,悉达多让儿子跟他们一样,可小悉达多不能理解,他不听悉达多的话并对着干。直到有一天,孩子驾着小船出走了。悉达多追到城里,看到城里的景象想到了昔日的生活,他想自己错了,他不该离不开儿子。悉达多持续思考和倾听河水,这次他懂了,他听到了一切声音、一切目标、一切欲念、一切痛苦、一切善与恶,全结合到了一起,他听到的这个就是尘世。一切凝结成一个“唵”字,即为:圆满完美。瓦苏德瓦看到悉达多的痛苦放出了光彩,融入了自我的统一中,便离开了河岸走进了森林。
果文达听说河岸有圣者,便来相见。悉达多说他的发现是知识是可以传达的,智慧不能。人类可以发现智慧、可以体验智慧、享有智慧,但不能讲述和传授。还说每一个真理的反面同样真实。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或者整个轮回或者整个涅槃,是完全神圣的或者完全罪恶的。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藐视这个世界,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能够怀着喜爱、欣赏和敬畏之心,来观察世界,观察我和万物。
果文达离开前深深一鞠躬,他不禁潸然泪下,从悉达多身上感到跟乔达摩一般光芒,有着乔达摩佛陀那始终如一,平静、文雅,又捉摸不透的微笑。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悉达多追寻真我的故事中,我们至少领悟到以下几点:
1、世间不止有黑白,还有灰,而且灰的种类有无数种之多,这种变化是不可拿词来量化形容的。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可能是黑的,也可能是白的,是既对立又是统一的。
2、学生的高度不会超过老师的高度,要获得突破就需要有自己的实践创造。
3、教的范围是只能教出能表达出来的讲义,有些心理活动和高峰体验是无法通过教授来完成的。
4、静静地、坦诚地、满怀期待地、一字不漏地倾听是作为导师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