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出现了很有特色的片子,冷色调的背景,杀人案的背后诉说体制和人性。一些乍看这下毫无意义的画面,细细琢磨才发现导演想得很多,本片非要给一个明确分类的话,应该算披着犯罪悬疑的文艺片。
关于本片可讨论的地方有很多,许多争议的镜头在各人眼中也有不同的解读。比如余国伟上台领劳模奖是真是假,本人偏向于是真的。影片中的中有过这么一句“人往往会回到自己最得意的地方”,对于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来说,作案地点是他最引以为豪的地方,而余国伟人生的巅峰也是发表感言的那一刻,况且背包里自始至终都放着获奖证书,把此等荣耀看得至高无上的余国伟,那一刻应该不是做梦。
至于为什么老大爷说根本不记得他,一方面是97年改革人人自保,有谁会有闲心思去记一个年年都有的劳模。另一方面是先入为主在作祟,潜意识里认为保卫科没有绩效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实,从来都和奖项无缘的保卫科又怎会得奖。这个问题更倾向于老大爷的选择性遗忘。
又比如灯光广场上躲在阴暗角落的男人,到底是真的假的。个人偏向于是假的。广场女子大笑不已的表现误导了观众,她似乎想表达的是“都什么年代了,时间这么久了还在查?不关心我还要关心杀人犯?”至于为什么撒谎说有个阴暗男,很简单,结合大背景来看,找个男人搭讪罢了,都是些下岗职工,凑合着找个罢了。
所以本片理解之余不能将国企改革这个大背景放到一边,单单只考虑余国伟的个人荣耀求而不得,容易走向误区。比如有人解读为什么余国伟从来不碰燕子,余国伟是不是性无能,把本片和其题材很像的《白日焰火》做对比,甚至以打不出电的电棒来推导出性无能的事实。
这一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不过片子对于性与爱情相当隐晦,这么刁钻的角度得出一个似乎没什么重要的结论,像是过度解读。不碰燕子,那是由于把她当成自己办案的鱼饵,无关爱与性。至于为什么电棒打不出电,一次是为了让人逃走,一次是为了把人打死,仅此而已。
当然本片也犯了一些导演处女作的常见问题,想法太多,画面太多,要观众自己去思索的没什么意义的特写太慢太多,节奏没把握好,由此导致强行凑出来了两个小时。没耐心看下去的观众总觉得又臭又长。
这一些批评的声音不能视而不见,《暴雪将至》拍得有点,曲高和寡。观众一直在等,那种既有寓意,节奏明快,剧情精彩的好片,那种既能迎合市场又能发人深省的好片。
本片确实能让心凉透了的中国观众看到希望,犯罪题材很火,一些打着犯罪题材的名号,事实上狗屁不通的智商片也跟随大流滥竽充数。大家都喊着国产片崛起的希望,中国电影引领潮流的希望,可真正的希望近在咫尺的时候,大家又说:这和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