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这个地方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译文源于网络)
《论语》公冶长第3节。从三观正到两商高,从家庭到家族。那么接下来呢?
君子哉若人。这人已是个君子了。从蹲大牢,到做过官,再到君子,又进步了。那这个君子是怎么来的呢?是从别的君子那里学习而来的。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鲁地无君子,他又能从那里学得?孔老夫子用了一个反问句,十分地肯定了本节主角的学习品德。君子不是天生的,是习得的。
学到这里,总算有点弄明白了,感情孔老夫子并不是在讲个人品格的修养,孔老夫子是在选拔培养国家后备干部。有如现在中组部用德能勤绩廉来考察干部。
也是,个人仁德的修养在上一篇“里仁”篇已经是讲过了。这一篇讲的是当干部的事。要出仕当官,用礼制治国:首先三观要正,其次两商要高,第三要虚心学习……
再来看孔老夫子对礼制的推广又到了哪一步了?家庭到家族,家族又到了地方。
家庭与家族的礼制,尽在孔老夫子掌控。三观相同的相互联姻组成家庭,再由家庭拓展到家族。但是,到了一个地方的范围,孔老夫子就顿感无力了,毕竟当时的主流已是礼崩乐坏了。
孔老夫子只能从本节主角是个君子,推测鲁地另外还有君子,十分的不确定,十分的无力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吾道不孤,君子还是有的,希望还是有的。
接下来,这国家干部又还需具备什么品格?这仁礼的推广也该到全国层面了。我们继续往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