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断不读书法”:在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停止读书之后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
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3个不同的事情上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
为什么这个电影桥段会让我感动?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
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
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段剧情了?
这就是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这背后的原理就是通过捕捉潜意识发出的信号进行感知。
这让我想到自己在读书过程中让我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当读到某些内容时,自己会变得很感性,于是就会停下来往前读。感性的认知驱动我去思考很多东西,而我会沉浸于这样的思考中,忘了时间,这是一个很轻松的时刻,我会想到过去经历的很多事情,也会幻想未来的美好,当然,很多场景是当我心情忧郁时,能有这样的一次心流,整个人会变得轻松惬意,感觉那一刻很美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感觉并不会持续很久,转瞬即逝,同时我意识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触发自己的情绪点,会引发我们的思考,但是,阅读之外的事情很少触发这样的感觉。
学习专家李晓鹏在《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一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他的读中学的侄女赵璐向他请教学习的秘诀时,他只说了3个字:凭感觉。他解释道:“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凭感觉”之所以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单纯运用理性,我们通常会在看完整本书后花大量时间梳理作者的框架、思路,以此来表明自己读懂、读透了这本书;如果顺从天性,我们可能就放下书本去玩手机了。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我认为书中提到的这些方法很实用。我想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甚至怀疑过自己。我就是这样迷茫过,比如读完一本书,再重新回头整理,但我并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反而是记了一堆生知识,没过几天都忘了,甚至再次翻看笔记都看不懂。我想:为什么不直接阅读触动自己的部分?一本书,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适合我们,相反,影响我们的恰恰是书中的一句话或是一个情节。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也遇到这样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