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未注明,均为Majlis原创,转载请私信授权,注明出处并附上原文地址。原文来自约翰·S·威尔黑文
Johan Sebastian Cammermeyer Welhaven(约翰·塞巴斯蒂安·威尔黑文)(1807年12月22日——1873年10月21日),挪威作家,诗人,批评家和艺术理论家,热爱欧洲艺术和文学,被认为是“挪威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一生与亨利克·韦格兰德为敌。
一、成长背景与职业生涯
约翰·塞巴斯蒂安·威尔黑文1807年出生于挪威卑尔根,祖父是一名教师,后成为圣玛丽教堂牧师助理,帮该教会为卑尔根的德国社区服务。父亲是圣乔治医院的牧师。母亲是圣十字教堂常驻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卡默迈耶的女儿。他于1817年至1825年在卑尔根大教堂学校上高中,在拉丁学校学习了八年之后,以大多数科目都获得良好的成绩而进入位于奥斯陆挪威唯一的大学学习。在那里他通过了预科考试,学习了两年为正式进入大学而准备的考试,之后于1828年回到卑尔根,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神学。同年,父亲去世,威尔黑文重新返回奥斯陆大学学习,在奥斯陆度过了他余下的岁月。
威尔黑文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他靠私人教学和画画获得一点收入,在最开始的几年学生生涯中,他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画画和平板印刷上。1836年,威尔黑文游历了法国和德国,并于1858年前往意大利学习考古学。1840年,他被任命为克里斯蒂安尼亚[1]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的哲学讲师,并发表了一些列关于文学主题的讲座。
1843年威尔黑文获得了一份学术工作,引起了争议,因为他没有完成他的神学学位,也没有发表任何哲学性质的作品。亨利克·韦格兰德也应征该职位,并完成了神学学位,但落选了。威尔黑文从未完成学业,然而于1846年成为哲学教授。之后,在1840年至1866年的26年里威尔黑文在大学讲授哲学。他被任命为艺术学会的主任,这一职位扩大了他的影响力。
威尔黑文于1873年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去世。
二、个人作品与艺术特色
威尔黑文是19世纪挪威文学保守主义的代表。正如对亨利克·韦格兰德诗歌的攻击所表明的那样,他反对极端民族主义者的理论。他希望看到挪威文化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化保持一致,自己也遵循浪漫的传统,受到约翰·路德维希·海伯格[2]的影响。
威尔黑文因与亨利克·韦格兰德的不和以及对诗歌《共和党人》的争论而闻名,也以与亨利克·韦格兰德的妹妹卡米拉·科利特的关系而闻名。威尔黑文的早期作家身份是以对比他年轻半岁的韦格兰德的批判为特征的。矛盾是的,威尔黑文却为韦格兰德在1830年7月出版的宇宙诗歌《创造,人与弥赛亚》的开场白作了一个插图,而这个诗作是被威尔黑文认为无法理解的作品。接下来的一个月,威尔黑文匿名将诗歌《致韦格兰德》发表在1830年8月15日的《晨报》上,诗歌以“你想与理智竞争多久”开篇。最终,导致两者发生重大冲突并贯穿了之后两人大部分的文化生活。威尔黑文《致韦格兰德》诗歌的亮相奏响了两人于1831年10月轰动挪威,被称为“Stumpefeiden”[3]的交战的前奏。
随后,在1832年作为正式亮相文坛的《纪实文中亨利克·韦格兰德的诗歌艺术与论争》的小册子中,威尔黑文公开承认了发表在《晨报》上《致韦格兰德》诗歌作者的身份。此外,他还在其中表达了对于论战形式的渴望。该小册子中介绍了威尔黑文的美学观点,与丹麦的约翰·路德维希·海伯格的观念大致相符。威尔黑文追求与海伯格相一致的欧洲美学艺术理论和思维模式。
1834年威尔黑文发表发篇十四行诗《挪威的黎明》,该诗实际是由许多简单的诗组成的,在其中威尔黑文阐述了他的美学信条。诗的开篇,诗人宣布自己是“文学的拥护者”,“我已在白雪的地里筑起城堡,一座小的哈德良长城[4],那里我将文学的利剑置放。”而在诗歌结尾的序列诗人将《挪威的黎明》描绘为一种觉醒和黎明:“白昼升起,黑夜结束”。“你的家乡,农夫!是一片神圣的土地,挪威是什么,它必被创造在大地上,在海上,在最高尚的人民的民主思想中。”威尔黑文希望挪威发展成一个文化之国。 《挪威的黎明》是一首论战诗,在诗中威尔黑文展开了对国内文化和爱国者,尤其是亨利克·韦格兰德和尼古莱·韦格兰德[5]的讽刺性攻击。在《挪威的黎明》出版后,有一段时间内约翰·威尔黑文获得了一些反对的声音,许多地方在5月17号[6]这一天将书烧毁,威尔黑文被控告为是“国家的叛徒”。之后威尔黑文于1839年出版《诗集》,1845年出版《新诗》。其他诗歌陆续出版于1847年的《祝福的人》,1848年,1851年和1859年。他以处理自然和民间传说闻名,后因以有关宗教的诗歌而著名,如《歌手的祈祷》。在其中,威尔黑文展示了他的精神方面,表达了他对同胞的同情和对圣经暗示的虔诚的基督徒的希望。
随着一系列诗歌的出版,他加入到了19世纪国家文化的建设中。亨利克·韦格兰德将威尔黑文的部分作品描述为“珍宝的作品”。文学历史学家杰哈德·格兰写道:“威尔黑文的诗歌在1838年的冬天出现,在目前看来,这诗集必是一个惊喜。他曾被指责为是‘国家的叛徒’和‘弑母者’,但这位勇士已脱下他的盔甲,成为一名沉默的、哀伤的梦想者,在他对韦格兰德的攻击中,他曾要求诗人‘真正的诗意的消退,导致了伤痛在渴望中变得迟钝与消散’”。
威尔黑文的诗歌以他的审美观为特点。他认为诗歌应有带着明确押韵和节奏的紧凑结构。严格、诗性的形式被认为是对诗歌精神的解放,而诗歌精神与思想的解放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作诗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形式。许多威尔黑文诗歌的诗性都隐藏在《五旬节之魂》中。他如此开篇:“那些能用词表达的,可以被最清晰地的言说,然而诗歌揭露不可言说之事。”
在挪威的文学史上,威尔黑文的艺术观被概括为:“诗人那种接触到思想中最深刻、最真实的能力,在一个已经失去天真与直接性的文化社会中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艺术家的特殊任务是将失落与需要的联系起来,透过蕴含思想的现代文明契约的坚硬外壳。艺术将创造一种有助于提高更大感知力和更丰富的内心生活的象征意义。”
威尔黑文通常选择十四行诗的形式,但他并不是第一个在挪威用十四行诗写作的人,在他之后有许多人也写十四行诗。此外,他还写了许多哲学与文学史的书。
19世纪中期,在欧洲的艺术与文化领域中萌生一种民族浪漫主义[7]的倾向,威尔黑文是挪威民族浪漫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威尔黑文的作品中有许多民族浪漫主义的特征。挪威自然,皇室传奇,民间艺术以及童话在他的诗歌中是十分重要的。威尔黑文早期在民间艺术中获取素材。在他第一个诗歌集中的《山谷传说》和《山谷的旋律》中,他表现了这种可能性。“群山之中住着我们的诗与艺术,它仍在祖国的心脏中梦想着,它向我们展示闪耀的翅膀,在山谷的传说里,在山谷的旋律中。”威尔黑文的几首诗歌都是以挪威传说为基础的,这些故事通常取自于1833年Andreas Faye的收集,而另一些则受到民间歌曲的启发。尽管民族浪漫主义的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很显然,但威尔黑文认为在涉及文化的时候,挪威并不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国家,他用丹麦语写作。在《挪威的黎明》中,他责骂挪威人尚未开化。另外,他还帮助开启了浪漫主义画家汉斯·古德的职业生涯,因为威尔黑文是首个建议汉斯应该参加到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人。
此外,威尔黑文也是早期现代自然观的代表。在这里他与Faye的观点有着很大不同。在威尔黑文收集的民间传说集的前言中,他描述了自然是可怕和狂野的。在一些诗歌中,他也表达了对自然浪漫的情绪和对回到童年时代的怀念。
在威尔黑文的第一个诗歌集中,我们可以找到《尼克斯》、《海鸟》、(也叫《一直野鸭安静地游泳》)和《西西弗斯》,最后者基于希腊的西西弗斯神话,但同时有另一个含义。诗集也包含了那首威尔黑文写于俄罗斯侵略波兰印象之下的伟大诗歌《共和党人》。
三、个人生活
威尔黑文因为长期的论战得罪了不少人。但是他也有一些忠实的朋友,例如早期作为刊物《维达》[8]副主编的施瓦加德和谢吕尔夫兄弟。威尔黑文因为施瓦加德的出国而大哭,而当亚尔马·谢吕尔夫外出游历时,他的兄弟哈夫丹·谢吕尔夫说道:“威尔黑文还是一如既往地,在这样的场合,总是感性的,而且很显然,他对亚尔马和我们所有人都抱着不舍的关爱之情。”而在早期更为年轻的岁月里,威尔黑文的妹妹马伦以及她的丈夫、威尔黑文的同学,迈克尔·萨尔斯,都站在威尔黑文的一边,与他最为亲近。萨尔斯是历史学家约翰·恩斯特·萨尔斯和动物学家耶奥格·萨尔斯的父亲,他更是和他的孩子一起搬到克里斯蒂安尼亚,由此,在接下来的生活中,他们成为威尔黑文的朋友。
威尔黑文的妻子是丹麦籍法国家庭教师Joséphine Bidoulac,她同在从青春期便开始聚在一起的一群女性朋友里,该群体还包括亨利克·韦格兰德的妹妹卡米拉·韦格兰德和更早时威尔黑文的未婚妻、谢吕尔夫兄弟的妹妹艾达·谢吕尔夫。威尔黑文和Joséphine Bidoulac在1845年5月结婚。这个时期,威尔黑文的论战情绪逐渐消退,他的散文也不再那么论争。这可能取决于他的婚姻,也可能是因为亨利克·韦格兰德在同年去世了。
威尔黑文被认为是“记忆的诗人”,因为他经常抒情的主题在找到他的诗歌形式前早已在他身上存在。他的诗歌中追忆与怀旧的情绪并不罕见。威尔黑文一些诗歌的灵感来自与他与卡米拉·韦格兰德的感情,这些诗歌是在他们彼此重新找到另一半很久以后写的。如“当公主[9]的脚步踏入,社交的晚宴停歇。随着她脚尖轻点的步子”,喧闹,变成了浅抿杯盏的安静。” 下图是威尔黑文为诗歌《社交晚会图》所作的插画,图中刻画了卡米拉的形象。
克里斯蒂安尼亚的社交环境很窄,威尔黑文并不少地常能在卡米拉拜访的时候遇见她。他们彼此都陷入了爱的囚牢,尤其是在卡米拉暗恋威尔黑文的时候,从她青春期的信件和日记中,卡米拉时常称呼威尔黑文为“圣·塞巴斯蒂安”,一个威尔黑文很欣赏的名字。就威尔黑文自己方面来说他是可以把控的,但由于他和卡米拉的哥哥亨利克·韦格兰德和拉米拉的父亲尼古莱·韦格兰德之间的公开争斗,让情况变得不易。他在与卡米拉的情感中几次靠近又远离,最后他建议他们之间建立一个美好的兄妹关系。卡米拉设法努力一次次与威尔黑文保持距离,但是威尔黑文却始终离不开她,直到他无法自拔地爱上卡米拉的朋友艾达·谢吕尔夫。卡米拉之后与围绕在威尔黑文身边的彼特约翰·乔纳斯·科利特结婚。卡米拉对威尔黑文的迷恋追随着她的一生。
威尔黑文爱上了艾达·谢吕尔夫。他的一些诗歌中表现了他对于死于结核病的艾达的悲伤与思念之情。在这些诗歌中,他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公开。出自威尔黑文《半世纪诗歌》的一首著名诗《祝福》,是基于对艾达的回忆,而终于给她的著名情书。“又一次你的欣喜,如光的沐浴围绕我的梦境, 我听着你的承诺,仿佛我们再不会分开。”
1866年,威尔黑文失去妻子,并在同年因健康原因不得不退出职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威尔黑文被帕金森病困扰。1868年11月12日,上千名学者聚集到一起前往威尔黑文的住所。他们进行了一次演讲,挪威学生协会主席提出所有的参与者都是继1830年以来的争论之后和平的继承者,并代表韦格兰德向威尔黑文伸出和解之手,但威尔黑文在感谢致辞中并没有提及这一点。挪威著名作家比约恩斯彻纳·比昂松首先表明他是威尔黑文传统的继承者,并以开篇为“听,你这有力的吟唱”的诗歌《挪威学生向威尔黑文教授致敬》称颂这个场合。
威尔黑文生命的最后几年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的Skovveien过着隐居生活,直到1873年他去世。由Gunnar Utsond执导的铜像于1908年在Skovveien和Briskebyveien的角落揭幕。他勾画了威尔黑文沉思者,忧郁和梦想家的形象,而不是他年轻时好斗的讽刺作家的形象。
四、主要作品
致亨利克·韦格兰德(1830)
纪实文中亨利克·韦格兰德的诗歌艺术与论争(1832)
挪威的黎明,一首论战诗(1834)
诗(1839)
新诗(1845)
半世纪诗歌(1848)
旅行照片和诗歌(1851)
荒野中的灵魂(1856)
诗集(1860)
埃瓦尔德和挪威诗人(1863)
作品总集(1867–1868)
诗歌总集,周年纪念版I-VI(1907,1921年重新发行)
诗歌总集I-III,(1945)
100个片段中的形而上学(讲座手稿,连同A. Aarnes和E.A. Wyller的评论一起发表,1965)
作品集1–5(连同Ingard Hauge的介绍和评论一起发表,1990–1992)
附:
1.约翰·威尔黑文与卡米拉·科利特的爱情故事悲惨而著名。但是很有可能艾达·谢吕尔夫(卡米拉的朋友)是威尔黑文的最爱。因为艾达的母亲不接受威尔黑文对艾达的求婚,导致他们维持了三年的秘密关系。艾达在他们结婚之前去世了,在威尔黑文的诗歌中对其的悲伤情感显而易见。威尔黑文最后与另一女子约瑟芬结婚。从上至下依次为:妻子约瑟芬、恋人卡米拉、未婚妻艾达。约瑟芬与威尔黑文生育了五个孩子,其中一个是建筑师亚尔马·威尔黑文。最左这张照片来自于她生命的最后一年,“几乎没有给人一种力量和活泼气质的印象。”她也被描绘为是“知识渊博,智慧有趣。”卡米拉,着迷于威尔黑文热烈的凝视和旋律般的声。挪威小说家,散文家和“女性问题”运动的先驱和抗议者,也是威尔黑文一生中最大的论敌,最讨厌的人亨利克·韦格兰德的妹妹。艾达,威尔黑文最爱,最浪漫的恋人。
2.约翰·威尔黑文属于所谓的“达曼派”[10]。挪威从丹麦独立以后,他想保留丹麦的书面语[11],与韦格兰德为首聚集的“爱国者”派形成对立派。他与韦格兰德的争论众所周知,即使同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时期,他们对一切以及关于诗歌应该是怎样的都持不同意见。威尔黑文热衷于诗歌的形式,他对诗歌的押韵和节奏以及诗歌该涉及什么都有严格的要求。
3.尽管威尔黑文和韦格兰德的笔战从读书生涯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两人之间的论争十分激烈,但是韦格兰德著名的诗作《创造,人和弥赛亚》的开场白的插图却是威尔黑文画的。
[1] 奥斯陆旧称,奥斯陆现为挪威首都。
[2] 约翰·路德维希·海伯格(Johan Ludvig Heiberg),丹麦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历史学家以及小说家,政治作家彼得·安德烈亚斯·海伯格的儿子。他提倡黑格尔哲学并将歌舞杂耍介绍给丹麦。
[3] Stumpe指短小的诗文,Feide指争执,长期不和。这里指威尔黑文和韦格兰德之间以短小诗文进行的论战。
[4] 哈德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他最为人知的事迹是兴建了哈德良长城,划定了罗马帝国在不列颠尼亚的北部国境线,标志着罗马帝国扩张的最北界。他还在罗马城内重建了万神庙,并新建了维纳斯和罗马神庙。他提倡人文主义,提倡希腊文化。
[5] 挪威牧师,作家和政治家,亨利克·韦格兰德的父亲。他是1814年5月17日在埃兹沃尔撰写挪威宪法的制宪议会成员。他代表工会主义方面,并为埃兹沃尔的制宪做了充分的准备,带去了他自己的宪法草案。
[6] 5月17日是挪威国庆节。1814年是挪威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19世纪初期,欧洲战事频繁。其中有一场发生在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当时丹麦和挪威的联盟站在了法国一边,而瑞典站在英国一边。之后法国战败,丹麦国王将挪威割让给瑞典,至此丹挪联盟于1814年正式解体。一部分挪威人希望挪威从此能够独立,一些贵族在5月17日聚集在阿克斯胡斯郡的埃兹沃尔,为即将独立的挪威书写了一部宪法,至此5月17日被视为挪威国庆节。但同年11月,挪威还是被迫加入了与瑞典的联盟,正式形成了瑞挪联盟。瑞挪联盟比丹挪联盟要松散,挪威保留了经过一些修改的宪法,并实现内部自治,但外交由瑞典掌控,两联盟国的国王是瑞典人。
[7] 19世纪中期出现于欧洲艺术与文化领域中的一种倾向。人们重视显示自己民族的特征,对其进行夸大和美化。在挪威,尤其是自然风景备受称颂,农业社会被视为具有“典型的挪威风格”。这种民族浪漫主义在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都得到了体现。这个时期的挪威文学注重情感,自然和想象力,表现自然以及文化中古老典型的挪威风格,自然和宇宙经常成为人类灵魂的象征。诗人认为他们拥有召唤,需要灵感创造他们的艺术。在这一时期,许多挪威人产生了身为挪威人的自豪感,挪威人的民族意识越来越强。
[8] 维达(Vidar),原是指北欧神话中的森林之神。众神之父奥丁和女巨人格莉德(Grid)之子。是不灭的自然力的拟人化,他在诸神的黄昏之后,和兄弟瓦利成为新世界的神。这里以此为名大概是意为广泛的统治者。
[9] 这里指卡米拉。
[10] 达曼派(Danomanerne):Danomanerne通常是对19世纪那些主张保留挪威旧文化或者一切与丹麦语言有关的挪威人的不光彩称呼。1814年挪威从丹麦独立出来以后成立了一个政党,Intelligenspartiet(情报党)。情报党是一个以威尔黑文为首的挪威文化政治团体,该团体最重要的话语是和丹麦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建立一个和丹麦文化、语言和美学思想有强烈联系的新挪威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政党的成员叫作danomanerne,他们钦佩一切有关丹麦的或以其为特征的事物。和以亨利克·韦格兰德为首的“爱国者”团体形成对立,情报党团体成员自命“danomanerne”。这个党派后来的接班人形成右派。
[11] 挪威的官方语言为两种,书面挪威语(也叫博克马尔文),和新挪威语。书面挪威语是在丹麦语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受丹麦语影响很大,以至于近代挪威语的发展一直受着爱国主义,城乡隔阂和挪威文学史争议的影响。14世纪,丹麦对挪威的影响逐渐增大。1397年, 挪威、丹麦、瑞典正式形成三国联盟。瑞典后来退出联盟,而丹麦与挪威的联盟一直持续到1814年。 该联盟在政治上由丹麦进行统领,哥本哈根(丹麦首都)是联盟的文化中心。挪威的农民得向哥本哈根的丹麦国王缴税。挪威人读写都是丹麦语。而新挪威语则是完全基于挪威民间口语,和丹麦语差别比较大。在民族浪漫主义盛行时期,许多挪威人认为挪威应该有独立于丹麦语的、自己的语言。因此伊瓦尔·奥森走访挪威各地,采集方言样本,以此为基础创立了一种全新的书面语言,即新挪威语。伊瓦尔·奥森奠定了新挪威语的标准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