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思考人的动力源头,得出促进人行动的动力可以总结为:
恐惧感和成就感。
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原来学习进步的动力就是因为碰到了非舒适区,触发了恐惧从而促使了自己的行动,是生存的恐惧让自己进入了非舒适区,但长期的持续却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也就是“甜头”。
从舒适区到非舒适区,始于恐惧,但从非舒适变成舒适区,却又因为获得了成就感(甜头)。
如此构成一个有效自我进步的循环体系。
自己经常在思考中提到“不舒服”就是进步的时候,其实这就是说明自己进入非舒适区,这个时候我们通常会有两个选择:对抗和适应。
对抗就是面对当前的不舒服,用本能的情绪来对抗。
适应则是面对当前的非舒适区,用生存的恐惧来行成动力面对,想办法获得让自己获得新能力来适应这非舒适区的生存环境。
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评价自己的声音:谁谁谁,你不行,你做的有问题。。。。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对抗,那么就会演变成:你才不行呢,你行你上啊,就你牛。。。。显然这个时候我们选择对抗的方法最终的结果就是脱离了事情本身,回归到了自我情绪的发泄上了,更或者演变到了人为攻击的撕逼中。
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决策,那就是选择适应,用恐惧驾驭情绪。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足评价时,在更大的视角上思考,自己会从事情本身出发,别人在评价自己的时候更是在给自己更好解决问题的建议,即: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这个时候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学会请教: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应该是什么?或者我如何改变才可以更好的解决这问题。
同样的信息,不同的决策模式,最终对自己的收益却是不同。
一个是固执的自我情绪,一个是上进的生存能力。
我们常说适者生存,这“适”并不是自己要刻意改变自己适应别人的情绪,不是自己要委曲求全的配合别人,更是要让自己在新环境,新问题面前解决生存问题的能力更强。
我们常说变与不变。不变的是生存延续的使命,变化的是自己生存延续的方法本领或能力更强。
我们一生下来,就是从非舒适区的恐惧开始的,逐步的学习,进步,成长,把面对的一个个生存问题当成了自己一个个生存能力的练习场景,从无知的恐惧到娴熟的成就,从成就感的舒适区再到不爽的非舒适,我们就是在这不断的情绪波动中形成的前进动力。
对抗和适应,对抗多了就是老顽固,适应多了就是新模型。面对每一次的决策,失去和得到,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