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变形记版——《从心出发 与法同行》
初稿试上效果不尽如人意,伙伴们又在讨论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案,想到马加爵及《马加爵临刑前写的一封信》,想到《变形记》孩子们的蜕变,讨论结果是来一个变形记版本的心理文明班会课。
班会过程:
活动一、暖身活动:雨点变奏曲
设计意图:随着不断变化的手势,让大家发出的声音不断变化,场面会非常热烈。调动大家的情绪,活跃气氛。
活动二:撕纸游戏
师:为什么相同的指令,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揭晓答案。下面请观看情景剧《变形记》
活动三:播放情景剧《变形记——易虎臣1》
探究1:谈谈你眼中的易虎臣?
探究2:影响易虎臣心理的因素有哪些?
师: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动机,心理动机的差异导致了整个人生的差异,根本上来说正是这不同的心理动机,造成了不同的人生。
探究3:如果放任易虎臣发展下去,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剧环节,让学生认识变形记主人公易虎臣,体验角色的心理动机,引出动机概念及表现,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活动四、播放情景剧《变形记——易虎臣2》
探究1:易虎臣有什么变化?
探究2:易虎臣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情景剧,感受易虎臣的变化,探讨他变化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关注行为背后的心理,找出解决方法。
活动五、播放情景剧《变形记——易虎臣3》
探究1:谈谈你眼中的易虎臣?
探究2: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健康心理、文明心理?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情景剧《变形记——易虎臣3》视频片段,见证易虎臣的蜕变,开阔视野,思维碰撞。
变形记版的设计方案发给了李华老师,在李老师的启发式问答、研讨中,引发我不断的思考,思考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李老师问:活动一、二有没有递进?即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前提或基础。整个班会的目的是要知道什么是心理文明和非心理文明吗?还是理解为心理不文明的表现、起因、危害和对策?
我答:活动一是暖身活动,主要是活跃气氛。活动二导出心理动机。
李老师说:单纯花时间热身太浪费,每个活动都应该体现主题。
我说:这次以变形记中,易虎臣从叛逆到蜕变的过程,用三个视频,从易虎臣在学校时期的叛逆,到农村生活的转变,以及回校后蜕变为好少年的事例来诠释班会“校园文明”的主题。
李老师问:易虎臣叛逆可能在青少年中比较典型,但用变形记里的办法不典型。我们的问题学生可以都放到农村吗?在校园文明的主题下,为什么选择青春期叛逆,而不是校园暴力?
我答:叛逆比暴力更具有普遍性,农村生活是说明外在环境的变化,进而导致心理变化,其实真正变化的原因还是心理,真正改变学生变化的还是内因。
李老师:班会课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特别要启发学生的内因。变形记的方法是改变了学生的外在环境,我们现在有多少家庭会这样做呢?如果易虎臣在原来学校、原来家庭会发生后来的变化吗?
我答:在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和事,触及他的内心,使他懂得珍惜、感恩,进而改变了他。我用视频三,回到大城市的易虎臣会不会回到原来的他,也是为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内心。在视频三播放之前,有个学生活动,让大家猜测回到大城市后的易虎臣可能会有什么变化,是恢复原状还是成长?
李老师:我不否认易虎臣的心灵改变导致行为改变。我想探讨的是,如果学生叛逆,在原有的外部条件下,他会不会改变?如果会,原因可能是什么?
我答:改变的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
李老师:简单说,假如你是易虎臣,你没有条件参加《变形记》栏目,没有到栏目组特定的农村,你会改变吗?
我答: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所以我把它也放到课堂上。在播放完视频一后,邀请学生一起探讨,任易虎臣的青春期叛逆继续发展,后果是什么?如果不具备参加节目的条件,可以怎么改变他?
李老师:就“校园文明”的主题看,变“不文明”到“文明”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怎么改变他?”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说的,在不了解起因的情况下,学生往往无法设身处地回答。能否让学生思考“同处在青春期的你,是否有类似易虎臣这样的叛逆?如果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原因又是什么?青春期叛逆会带来什么后果?”如此学生会感同身受,有话可说。这就需要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让他们找到青春期叛逆的原因,为后半场重点解决“青春期叛逆的难题”做好铺垫。所以课堂上要做好时间的掌控,把时间放在最能反映主题,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上。青春期叛逆很普遍,可以讨论,但解决问题要切合实际,主题就围绕着“如何理性度过叛逆期”。易虎臣是不是高中生?这里运用这个例子,从年龄上考虑是否合适?
我答:他是初二的学生。就校园文明的话题来说,讨论暴力行为会让整体的气氛比较深沉,而且校园暴力对于师大附中的学生不具有普遍性。叛逆心理比较具有普遍性,学生有话可说……
李老师: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该用唯物辩证观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学生的成长。就教学资源本身看,易虎臣叛逆的状况在青少年中比较普遍,但其蜕变的方法非常特殊,《变形记》里教育和改变学生的办法对学校教育而言不典型。把问题学生放到农村吃苦促使其改变,这是一种个体性的做法,对全体学生而言不一定适用,而且这也不是普通家庭能够做到的。班会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特别要启发学生的内因,而《变形记》则是通过改变学生的外在环境进而引起学生的变化,何况,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是“校园文明”,要求在校园中培养学生的文明举止,从这个角度来说,方向上会有些不合适。另外,该课是一堂面向高中生的班会课,即使是叛逆,高中生也与初中生存在层次不同、性别不同、家庭条件不同等问题,叛逆的表现不同,改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所以,如何引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找到合适自己的解决办法,是这节班会课设计要考虑的。虽然教育有共性,但是这次班会课教学资源的运用显然要更多地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此才能让教育走入学生心里。
5月9日,我在本校高一4班上了这节变形记版本的主题班会,这节课我对提问方式进行改进,更具体,叛逆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应该说这个版本还是比较适合二中学生的模式。两个话题怎么选择,思考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