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古时清晨会敲响楼上的大钟用来报时,故称钟楼。在它西北方向还有一座古建筑--鼓楼,古时傍晚时分会击打楼上的大鼓用来报时。“晨钟暮鼓”就来源于此。
我们现在看到的钟楼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之后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建,钟楼偏离城市中心,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记得小时候看到的钟楼周围是没有那一圈花丛的,印象中好像是每日围绕钟楼运行的机动车数量的大大增加,对钟楼的地基构成了危害,所以,相关部门特意加修了一圈花丛保护钟楼。
其实,作为古时报时的机构,不止是像西安这样的城市建有钟鼓楼,而是县级以上治所都有,在没有钟表报时的古代,钟鼓声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古人划一昼夜为十二时辰,分别以地支(子丑寅卯)序之,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以圭表或铜壶测得时辰,城楼报时,敲钟击鼓,历朝历代每有规定。唐代便实施晨钟暮鼓,鼓响,关闭城门,实施宵禁;钟响,开启城门,万户活动。由此可见,钟楼、鼓楼在古时老百姓的生活中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
钟鼓楼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西安钟楼不仅古老雄伟,钟楼上还有一口重达6吨的著名大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名“景云钟”。此钟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现址在今西安西大街)钟楼所用,明初移至现西安钟楼用以报时。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该钟已被评为国家级文物。
可惜的是,为了保护它几十年未曾敲响过,仅有的一次是在1964年,在参加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大赛时敲响过,凭外形和声音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 它的钟声有多优美?其实城内的市民每天都听得到。每逢整点,从西华门传来的报时钟声就是它的声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用它的钟声在每年除夕之夜作为“新年钟声”播放并沿用至今。
现在的钟楼早已不再是报时的机构了,但每次经过它的时候,我都会仰望一下它的金顶,飞檐,还有那说不尽讲不完的斗拱艺术。眼前似乎就能浮现出几千年以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那该是怎样得一种悠闲,惬意呀?
西安,长安,真的是“长治久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