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有几个小孩儿,无论你说什么,他们听不懂,再怎么解释题意,他们好像都没有反应……”,“那个张××同学太厉害了,非常聪明,什么题难不住他”,“李××同学智商很高,写作水平超出同班同学一大截!”……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老师们的此类议论,这是不是也是对孩子智力的一种评价呢?这也是我刚看到这篇文章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关于孩子智力的一些话题。但是,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苏老眼里的“智力生活”并非是孩子的“智力”,而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在少年期。
文中有句话印象深刻,而且似乎颠覆了以往对好学生的认知:“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在我们眼里,更多时候会觉得乖巧、听话、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也因为回答问题较正确而认为其智力也是非常好,殊不知,这样的学生之命运在苏老看来却是“不值得羡慕”,而且希望我们的学生“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卷进去”。带着疑问和好奇,继续读来,才领会到苏老坚持的“智力生活”——学生除了学校活动,还应有一种丰富的、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源头仍是书籍,是阅读。
其实在很多篇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清楚地领略到苏老一再强调阅读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阅读是保证孩子能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一次次的阅读苏老先生的文章,心灵受到一次次的冲击,那就是更加强烈地意识到阅读对学生智育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对学习真的已经完全到了无力应对的时刻,我就告诉他:请孩子拿起一本书,现在开始阅读,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本书足以将你改变。现在六年级的赵××同学,他本是从外地转来的,非常不爱说话,也可能排斥新环境,眼睛里总是布满令人恐惧的余光。加上所学习的版本不同,他对学习可以说是毫无兴趣,我们所讲的每一堂课,对他来说也简直就是说天书。所以我给他了一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对他说了“希望读书能让他心归平静,找寻改变”的一些鼓励的话。
令人惊喜地是,赵××同学开始与同学交流,而且排队离校时,他主动站在第一个位置,走到大门口时,总不忘回头微笑着来一句:“老师,再见!”我觉得这就是书的力量。所以,从这个孩子的身上,我有时候就想,如果时间再早一点,比如三年级甚至更早,能够有人给他一本书,或许孩子就不会出现今天连拼音不会拼,两步计算或者一步乘除不会算的结果。这也是我在开头提到的,为什么从低年级开始摸排对学习零兴趣的孩子情况,决定给其一本书,期望能有惊喜呈现。
书籍是精神食粮,书籍更是一盏指明灯。日复一日地实践着,工作着,我们总有迷茫和疑惑的时刻,但是只要拿起一本书,总能从中获取一点灵感,重新获取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