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王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收获良多,值得反复揣摩。其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里面很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片断,似乎可以在各个学科进行。同时我在学校也陆续听了不同学科优秀老师的公开课、常规课。隐约中,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虽然学科不同,似乎在教学中优秀教师有不少共性的处理方式?如何能否找到共性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堂课的教学智慧?如果我能更透彻地梳理,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认知地图,也许会对我未来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直到我读到王博士书中的关于教学模式的章节,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了我很好地启示。我希望能从这个视角,对教学策略的规律进行梳理,进而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地图,使自己未来能在课堂中,以生为本,更加灵活机智地选择某种教学策略,来优化教学。这样才能达到,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下面是最近我对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课程两种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可能有偏颇的地方,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对于教学模式,关联学习科学、以生为本、教学目标、教学支持系统、生成性资源这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我目前的理解如下图一所示。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要摆正学与教的关系。从全体学生学习角度衡量,应该是一把尺子,来评判到底是不是好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观摩优秀老师上课,表面上是他们教学过程组织得精彩,从学与教角度分析,都应该是以全体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全体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为目的,才是真正优秀的教学策略。
二、努力使学习科学研究成果成为教学策略选择的依据和基础。进一步,未来我还需要将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与各种教学模式(教学片段)关联起来,深入思考各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其次,思考信息技术学科两种教学模式的区别,以提升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理解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结合我目前任教的信息技术课,新课标新教材已经在高中应用两个月了,新课标倡导的项目式学习方式,也在新教材中有所体现。但是听一些老师反应,书中提倡的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落实。这其中有高中课时不够的原因,也有今年实行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压力。我现在任教的初中,没有这种压力,能否尝试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于是我就开始进行尝试。
王博士书中提到:设计教学模式时必须先找出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把它们图像化,并定义彼此间的关系。于是,我尝试着借助教学模式的方式,梳理项目式教学模式与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差异,未来希望分解到教学片断来进一步思考,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线性的结构,如下图二所示。任务与任务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听老师讲解,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会形成碎片式的思维,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很不清晰。
项目式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学生自己选定项目,明确目标,规划方案,实践探索,展示评价五个主要环节。为了加强教学效率,可以考虑在规划方案后,辅以全班讲授式的基础知识讲解(项目式与讲授式,并不相互排斥,应当有机结合)。在实践探究环节,让学生能持续地为了一个目标,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实践,连续思考的时间加长了,思考的深度也会更深入,更容易思考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地图。当然,可能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学习内容没有那么全面扎实,可以通过迭代优化项目的过程,不断深入,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地图。
我目前的疑问是: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是否要加入教师统一讲解,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另外,有两点我也在思考中:1信息技术课的项目式学习,没有跨学科的教学目标与评价,2 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团队合作的分工似乎也应与普通项目式学习有所区别。具体情况介绍在后文中会有所涉及。
下一步,我希望将两种教学模式中的各个教学片段,进行切分,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基本要素,也就是王博士书中讲到的“藉由拆解教学模式的设计,引导教师对教学的思考能够回到最基本的要素,也就是教学活动中「参与的人员」、「使用的材料」和「实施的方式」”,从而“透过结构化设计与图像式表达,使个人与群体的教学经验可积累、可组合、可修整、可传达,让教师更能专注在个人教学的本质来发展课堂活动,解决了教案僵化的缺点,为课堂教学的进化打开一扇窗,创建了教学方法创新与进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