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开始亲政。在李斯等人的协助下,嬴政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公元前230年,秦国举兵攻打韩国,之后依次灭掉了赵、魏、楚、燕,直到公元前221年攻灭齐国,秦国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山东六国的灭国大战,天下归于一统。然而这场战争从14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起点便是一个叫卫鞅的卫国士子,踏上了秦国的土地。
公元前362年,年仅21岁的嬴渠梁即位秦国国君,是为秦孝公。孝公即位后,决意图强改革,颁布《求贤令》,向山东列国求贤。并承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鞅便是在此时进入秦国的。
卫鞅,卫国君主后裔,姬姓,公孙氏,故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地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卫鞅早年曾在魏国丞相公叔痤府中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来到秦国。
卫鞅入秦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觐见孝公。卫鞅先以帝道、王道之术游说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卫鞅再以霸道之术游说孝公,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卫鞅。卫鞅最后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毫无倦意。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改革。但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的代表甘龙、杜挚等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秦国应当遵循古制,徐徐图强,以防生乱。卫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商汤、周武之所以兴盛,正是因为没有遵循旧制。夏桀、殷纣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没有变法革新。卫鞅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从而也坚定了秦孝公变法改革的决心。
卫鞅将变法的法令制定好之后,并没有马上颁行。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法令难以推行,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布告:有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者,便赏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人敢来搬动。卫鞅于是又出示布告:“有能搬到北门者,赏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卫鞅立刻下令,赏他五十金。卫鞅通过此事,在民众之中获得了极高的信誉。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卫鞅在秦国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垦草令》的主要内容是: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收制度等改革方略。
《垦草令》颁行之后,卫鞅在秦国先后进行了两次变法改革,使秦国的变法成为战国时期最为深入彻底的变法改革。卫鞅之后的法令又是如何推行的,请关注下集,商鞅变法之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