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家大院出来,天色尚早,我们准备找个地方逛逛再走,百度搜索后,发现绵山和张壁古堡都在附近,于是驱车前往。
绵山因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名闻天下,他在晋文公即位后拒绝做官,携母出逃到绵山,晋文公重耳为了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介子推宁可烧死也没有下山,晋文公为了纪念他,下令百姓三天不许做饭,只能吃冷食,寒食节由此而来。(关于这段故事,《左传》上有记载),本来准备去看看的,但走到景区门口,门可罗雀,停车场连一辆车、一个人影也没有,于是果断放弃,直奔张壁古堡而去。
从绵山去张壁古堡都是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景区门口旁边的停车场,大巴和小车不少,游人络绎不绝,这个景点不是国家开发,所以需要买门票,每张40元。
张壁古堡就在绵山脚下,是国家4A景区,据导游讲解,这是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星象和宗教活动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城堡”,这里有北朝的地道、金代的墓葬、元代的戏台和明清的民居等许多文物古迹,张壁古堡整个村子遵循古代星象理论建造,地面布局与天上二十八个星宿相对应,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星象第一村”,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曾荣获多项旅游桂冠。
因张壁村紧靠绵山,地理位置特殊,每有战事,绵山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村子也因此常遭兵匪侵害,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保护村子平安,村里人自发组织练习武术,如今村里还有当年的练武场和比武的擂台,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练习射箭的院子,置身练武场,各式兵器随意摆放,感觉好像是村民们练完拳脚回家吃过饭还回来一样......
除了练习武术保护村庄,村里人还建了一个全封闭的古城堡,村口是一座城楼,城楼下是一个深深的隧道口通往村里,那是一条磨得溜光水滑的大青石铺就的小路,街面很窄,沿着青石板路朝前走一路下坡,两边是高高低低的老房子,有的年久失修已经坍塌,青石板路从村口开始越走越低,按风水来说,一个村子,南高北低、越走越洼算不上好地形,为了破解这个不利的风水,所以村里人特意在石板路的尽头、也就是村子最北边修了一座庙,庙的最高处比村口的城堡略高一些,这样一来就把不利的风水破解了。再来说说村头这座庙宇,雕塑精美,布局巧妙,屋顶上的琉璃瓦是蓝色的瓷器瓦,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很美也很罕见,据说烧制这样瓦的技术已经失传。正对着庙宇的是一个元代的古戏台,有一个大门可进入戏院,戏院的后边有一棵300年的古槐,槐树几死几生,槐树中间长出了一棵柳树,又称“槐抱柳”,这棵树的西边是一片日晷测时的较高空地,东边隔着石板路是一个池塘,塘边有个硕大的人造鸟窝,里边有两个巨大的白色鸟蛋,这在缺水的山西很是难得。
古城门的右边高处,是一个寺庙,古建筑也很精美,庙里有个北朝修建的地道,通往村里,地道口敞开,可以随便进入,里边有灯光照明,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地道里的台阶仍然整齐规范,通风系统完好。
村里仅有的一条石板路是主路,其它通往旁边的小路都是窄窄的土路,年代久远,路边的房子,有一些还是用黄泥糊就的斑驳墙面,很有时代感,恍惚之间,好想回到了小时候的村子,走在正午的残阳下,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总感觉这地方似曾相识,好像梦里来过这个地方,后来偶然看见几个字,说这里曾是《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基地,怪不得似曾相识,我应该是无意中看过那一期.....
偶尔可以在街边看到几个和这个古城堡一样古老的古稀老人在售卖一些零碎的土产,我问一个在路边坐着的婆婆,她说自己90多岁了,身体还很健康,耳不背眼不花,还能听懂我的方言,我夸她身体好,问她家是哪里的,她说了,我没听懂,我问她这里家家关门闭户,许多大门都上了锁,他们都去哪儿了,她说他们都搬走了,搬到新村里去住了,如今村里剩不到20户人家,还都是老人居多!梦一样美丽的小村庄,许多人却迫不及待地逃离了它,如今成了一个空壳的村子,多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