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时代,我们应该向王阳明学习什么?
王阳明就任庐陵县令后,当地曾流行一场大温疫,为了抗疫,他在《告谕庐陵父老子弟》中说:
“今灾疫大行,无知之民惑于渐染之说,至有骨肉不相顾疗者。汤药饘粥不继,多饥饿以死。乃归咎于疫。夫乡邻之道,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乃今至于骨肉不相顾。县中父老岂无一二敦行孝义,为子弟倡率者乎?”
这段话并不难懂,简单说就是,“可怕的不是温疫,而是人心。”
尽管王阳明不是医家,但他很清楚,相较于身体的创伤,瘟疫会给人们带来更大、更深远的心理影响。他分析了疫情的状态,特别提到了虽然有疫情传染,但是造成疫情扩大以及更多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疫情面前失去了良知。没有了良知,传统美德荡然无存,基于私利的算计和对瘟疫的恐惧在民众中传播比瘟疫本身更可怕。
“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当今后疫情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古人何其相似。
首先是恐惧,人们害怕死亡,害怕健康和经济受到损失。人的本能如此,这也很正常,适度的恐惧能让我们远离危险,趋利避害。但是人类的进化离不开冒险,过多的恐惧会让我们失去生存发展的机会。
网络上很多所谓的博主都教人要保守本金,不要消费,不要创业。岂不知,越是经济低迷的特殊时期,普通人才可能有机会。
其次,因为恐惧,人们更趋向于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甚至“欺诈盗抢”,道德沦丧。比如一些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发国难财的奸商,还有一些可能还隐藏着的国之蛀虫。
面对温疫灾难,其实500多年前的王阳明早就开出了药方,那就是“致良知”。
何为“良知”?阳明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在我看来,良知就是内心要有个是非观和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良知也可以理解成良心。“致良知”就是要以内心的良知作为行动的指南,最终达到良知良行合二为一。
人人都有良知(良心),说一个人没有良心,并不是他真的没有良心,只是他的良心(良知)被私欲蒙蔽住了。最可怕的不是疫情,而是人心。
面对疫情,灾难或者困境,只要我们心存良知,丢掉恐惧,摒弃自私自利。让我们的行为和内在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尽量的吻合,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很好的战胜任何困难,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美好的明天需要每一个人的“致良知”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正在隔离中的朋友们,那些陷入困境的朋友们,还有那些心情低落,处在人生低谷的朋友们!只要依良知而行,学会致良知,就没有什么跨越不了的坎坷。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