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间管理方法论漫天飞的时代,想必大家都接触了不少关于时间管理的方式方法。本文我将糅合自己对时间管理上的一些见解,来翻翻时间管理上的几个概念。顺便说一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1.时间可视化
很多人会对于别人写的文章小说、拍的电影影视、发表的演讲进行评头论足、引经据典、唾沫横飞,但真的要让他(她)上场,却是万万不可能。
在工作思路的整理上,我常常使用的一个方法是: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为什么要写下来?因为不写出来、说出来的念头,其实自己往往并不能真正地明确其意义。
而对于时间,这个处于“第四维”空间的神奇维度,如果我们不记录它、不衡量它、不比对它、不分析它,那它就只会像潺潺流水,无声无息地流走。(五千年在对你回眸一笑)
像《奇特的一生》一书中的主角柳比歇夫,他就能将时间“握”在手里,把时间“物质化”。这里的“物质化”并不是像玄幻小说中所谓的“冻结时间”这类逆天技能,而是柳比歇夫的感官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他用他自己的时间统计法“握住”了时间,一生中达成了他人几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成就。
上面铺垫了这些,想必,小伙伴们已经对于“时间可视化”有了一定概念上的理解了。
大家可以暂停阅读,稍稍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时间可视化?时间可视化的好处体现在哪里?时间在未可视化之前,对个人感官上、行动上来说,有什么区别?
🤔🤔🤔🤔🤔🤔
🤔🤔🤔🤔🤔🤔🤔
🤔🤔🤔🤔🤔🤔🤔🤔
我是稍稍风骚的思考线,哔哔哔
🤔🤔🤔🤔🤔🤔🤔🤔
🤔🤔🤔🤔🤔🤔🤔
🤔🤔🤔🤔🤔🤔
俗话说:“真传一句话 假传万卷书。”
时间可视化,实际上就是基于这么一个简单的理念:“将你想要实现的目标写下来,并合理安排时间去完成。”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
“今年我要提升我的个人能力!”
“你想怎么提升法?”
“我要读很多的书,获取很多的知识!”
“那你要读几本书?”
“一周,就要读一本!”
“那你可以做个计划啊,一周一本,一年下来差不多就是50本书了。”
瞧,“时间可视化” 实际上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将你脑海中的一个强烈愿景进行目标细化、行动分解,写到你的日程中,然后你再对自己的执行过程进行记录、反馈、调整、偏差分析等等一系列衍生出来的行为动作,无非都是通过“可视化”来“固化”自己的每一个念头,作为自己可以参考、分析、优化的依据。
基于“时间可视化”这个概念的理解,那么,如何定制出符合个人的时间管理方式?
是使用手账还是使用手机APP进行管理?
是用多彩的蜡笔还是用单一的圆珠笔进行记录?
是用时间管理大牛推荐的APP软件还是使用自己心仪的APP软件?
如果你问出类似以上的问题,我希望你也问问自己:
“我平时喜欢手写记录东西,还是喜欢记录在电子产品上?”
“我在记录上喜欢绚丽多彩的颜色,还是喜欢严肃单一的颜色?”
“我平时玩游戏喜欢照着攻略玩,还是喜欢探索研究出自己的一套玩法?”
“我喜欢照着前人研究出来的一套管理方式去执行,还是喜欢自己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机会,我也会聊聊自己在时间管理上所使用的工具,本文暂不表。
我将“方法方式”以及“所使用的工具”,定义为“术”。
术有三千,皆可归为一道。
而在此文,我们多聊聊“道”,少聊聊“术”。
那么,今天,我们接受了一个概念,就是“时间”这个维度,是可以“可视化”,并且通过不断地训练,甚至能将“可视化”升级为“物质化”。
小伙伴们可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 我平常有将时间可视化的习惯吗?如果要培养这么一个习惯,那么我该如何行动?
- 如果我想将自己的时间可视化,用什么方式方法是最适合自己的?
- 我可以尝试将自己的时间可视化,那我还能不能将会与我时间产生联动的人的时间进行可视化呢?这样做对我的时间管理会不会有好的效果?
- 通过将时间可视化,我能收获什么?
- “时间”是能可视化的,那还有其他能可视化、且具有应用意义的概念吗?
我是鲤叔,白天喜欢做白日梦,晚上喜欢做喜欢做的梦。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简书。
下期概念预告:“时间投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