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货场的一些内容:
我们的用户画像
我们的RFM
我们的商品画像
前几天简单整理了一下用户相关的一些东西,还是先说说我们当初的计划吧。
就零售行业来说,主要的就是“人货场”三点,对于我们来说,人就是用户了,广大的消费者,货就是商品,场就是我们的终端,我们有两种场景,一个是货架(智能设备),一个是便利店。所以我们当初是想着先把用户画像、商品画像、货架画像、门店画像先搞完,然后在上层通过知识图谱来进行三者的关联分析。
这三个里面,商品画像看上去简单,但实际上是最复杂的,商品贯穿了整个后台系统,什么采购系统,仓储系统,物流系统,到最后的售卖,涉及到的指标非常非常多。单品管理,我感觉也是属于商品画像的一部分,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
通过商品画像,我们可以对当前商品有更好的定位和了解,哪些卖得好,哪些利润高,哪些库存高,哪些该进货。
基础信息
商品的基础信息其实非常多,我们系统正常在维护的比较少,只有品类信息,商品编码,是否日配,日否常温,是否冷链,商品状态,是否bom商品,保质期天数,商品负责人,而其他的像我们平时购买还会关注它的一些口味信息,品牌信息,功能信息,是否健康食品,是否季节商品,流行度,热量等等,这些数据系统中都没有,当初有想是不是可以完善下,没有找到什么好的办法,系统中也就几千个SKU,人工处理下其实也还好,只不过没这么干。
还有商品的价格信息,售价、最近1次采购价、移动平均价。采购场景
这块儿就是整理商品采购相关的指标,比如订货次数、订货金额、订货数量、入库金额、入库数量、欠货次数、欠货金额、欠货数量,从商品来说,主要就是看进销存,这个进就是采购端了。
在采购端,单独看商品的话,主要就是关注它到底订购了多少,周转怎么样(周转更多是在大仓看)。欠货情况主要是用来考察供应商的,是不是频繁欠货,送货完成度怎么样。
仓储场景
这就是那个“存”了,主要关注指标有:总库存数、总库存金额、可用库存数、可用库存金额、不良品区库存、已出库预警数(出库预警时间)、日均出库数、出库满足率、需求数量、缺货数量、预警数量(结合库存和日均出库估算的是否预警)、周转天数。
大仓是存的一部分,接收供应商送来的货,门店场景下,还是有店内库存的,货架场景也有架上库存,这个可以考虑要不要加上一起考虑。配送场景
商品从供应商送到大仓,再从大仓到门店,这一路走的就是配送了,我们这边考虑的比较简单,只包括的订货和验收场景,指标只看了订货次数、订货门店数、订货数量、验收次数、验收数量,按道理,大仓的出库和门店的验收是一样的,但是可能中途出现破损这种情况。
- 消费场景
这个就是销了,和其他场景的消费指标都差不多,什么订单数、用户数、销量、GMV、优惠金额、实付金额、成本,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商品的报废,尤其是日配商品,效期较短的商品,每天都会产生报废,我们可统计报废数量、报废金额。
从商品角度,我们会算一个毛利,一般会使用移动平均价来算;
其他的还有日均销量、人均购买PCS、人均GMV、销售排名、销售占比等。
- 附录
去年花时间重构了商品的dws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