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修的領域,很多新奇的概念層出不窮。最近,聽說又出了一個概念——“宇宙意識”。之前我還聽說過一個概念,叫“基督意識”。聽起來都挺高大上的,暨玄妙,又抓人。不過,這些比較炫目的概念,有時候也容易讓人花了眼。
其實,喜歡新奇、玄妙、前衛的概念,是人的天性,人,都有獵奇心理。
聽說,“五糧液”最早不叫五糧液,叫“雜糧酒”,一直銷量不咋的。
1929年,晚清舉人楊惠泉品嘗了雜糧酒以後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鄙俗。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銷量直線上升。
這故事的真假姑且不論,但是卻說明了一個道理——世人都是容易執著於外相的。
培訓和身心靈的圈子也是如此。
以前,很多課程都叫“成功學”,叫“快速致富”、“超級行銷”,後來叫“吸引力法則”,再後來,就變成了“豐盛”、“富足”、“顯化”,明眼人一看,其實內涵沒啥太大的變化,但是聽起來檔次就上去了。那些怎樣快速賺錢、致富、成功的內容,一旦披上了“靈性”和“修行”的外衣,就變成了金光閃閃、高大上的寶貝了。
這,就是包裝。
商業社會,幾乎無處不是包裝。
沒有經過包裝的東西,是少有人問津的。
所以,有很多發心想傳播傳統文化的人,將老祖宗的東西進行一番包裝,讓人們更容易親近,這,是件好事,好東西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傳播,不然,老祖宗的寶貝最後就慢慢失傳了。
不過,還有很多人是趕潮流的,什麼吃香做什麼。哪個行業、哪個產品火了,馬上就有一大堆人一擁而上都做這個。
培訓行業也是如此,有一些機構和老師,是看市場下單的,啥課流行就講啥。於是,很多“成功學大師”、“營銷大師”、“演講大師”,搖身一變,就成了“佛道高人”和“國學大師”。很多人其實對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根本不瞭解,就拿著那些看起來很唬人的東西出來招搖過市了。
君不見,現在幾乎人人都在講“智慧”、講“大道”、講“靈性”、講“揚升”、講“顯化”呢!
很多號稱“大師”的人,其實沒啥涵養,基本上都是亂燉一鍋燴,卻粉絲一大堆,而真正的大師,追隨者卻很少。
你說說,這世道!
我的幾位老師,幾乎都是不太會包裝自己的,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想包装自己,有的老師甚至是刻意避免出名的。
以我對他們的瞭解,每位老師的修為和學問,隨便拿點東西出來,就可以包裝成無數個大師了,為什麼他們不這麼做?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明白了這個問題,也許,你就明白了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明師(明白的老師,不是有名的老師),怎樣識別真正的善知識。這樣,就會少走很多彎路,少吃很多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