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彩
昨天,我终于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个电话,不管对方的反应是什么。
这个电话打还是不打?是一度纠结中……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做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更多,每周都会接待挺多的来访者。
按照心理咨询的流程,先是首次咨询;首次咨询以后,如果能达成咨询意向,再做心理咨询方案;心理咨询方案做好之后,签订知情同意书,开始心理咨询的旅程。咨询的频率是一周一次,严重的案例是一周两次。
很多的来访者在首次咨询后,有90%的来访者都会告诉我,他们愿意继续做咨询,让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方案。
等到快做第一次咨询的时候,他们会发来信息或者打来电话说:
“孩子不愿意来了,等他愿意去了再去。”
“我最近太忙了,等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刘老师,他爸爸不同意孩子做咨询。”
“孩子说他自己可以处理,不想做咨询。”
“我这一周好多了,我自己调整调整。”
“刘老师,孩子这周愿意去上学了,表现还不错,我们就不去了咨询了。”
“我们等寒假或者暑假再去咨询,现在孩子的学习太紧张了。”
“孩子这周要去补习英语,英语老师调课了,不能去咨询了。”
“孩子这周要去上数学课,课外班这周给他们测试,不能去咨询了。”
…………
这是我在咨询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当我知道他们的推辞以后,我的心理纠结的状态是:“我该不该跟他们说,他的孩子或者他自己需要来咨询了,如果不来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我又会想,如果我打了这个电话,他们会不会认为我是想赚他们的钱,又显得我挺掉价的,怎么说我也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更何况少了一个两个案例也无所谓。”可是如果我不跟他说出我的判断,我又觉得自己不负责任。
以前,我会先保持我自己的风度,照顾我自己的面子,看到他们的推辞以后,我是这样回复的:“好,我知道了,祝福。”
12月我接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来做过首次心理咨询的,后来是因为“学习太紧张,等等再来做心理咨询的”,一等就是半年了。12月份,她的妈妈给打我电话,想再来做心理咨询,我才了解到:他被安徽省精神病院诊断为抑郁症(中度),从9-12月上学也是有时去有时不去。妈妈很着急,让我无论如何帮帮她的孩子。
我内心的情绪是:早干啥去了,让你来咨询,你不来,说学习紧张,现在连学习都不能进行了,非要等到孩子严重了才想办法。
这是我内心的情绪,后来我理了理我自己的思路,他们不是专业的,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我也没有再打个电话坚持一下。诚恳地告诉他们:“孩子和这个家庭必须要做心理咨询了,就算不来我这做,也一定找个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来做。”
前天有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2017年3月来做首次心理咨询的,这个孩子当时是因为讨厌老师,还跟老师打了架,跟家长对着干,拿刀子跟爸爸拼来做的心理咨询。后来是因为要参加中考,时间紧张,孩子不愿意来等没有来做心理咨询。
前天又来到工作室,原因是不想上学了,逃学跟社会上的混混在一起,去夜店等等,爸妈又想起来要找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等他们走后,我想了很多,我应该不纠结这个电话打还是不打了,应该打。当他们推辞晚些做心理咨询,或者不愿意来的时候。我应该给他们打这个电话,告诉他们从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是如何看待的,把我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至于他们如何选择,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如果我连说都不说,如果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是不错;如果事情朝坏的方向发展,我也会很可惜的,有时也无能为力。
昨天又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个六年级的男孩子会拿女人的内衣内裤丝袜卫生巾放在自己的裤兜里或者房间里,在心理学上这个叫“恋物癖”。通过上周的首次咨询,我发现他的程度不是很严重,现在干预是最好的时候。今天要咨询了,昨天他的妈妈说:“等到暑假再来咨询,现在期末了,学习时间很紧张。”
我听到这个回复以后,立刻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跟她说了我的认识,见解和经验,具体如何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来决定。打完电话,我内心轻松了很多。
我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到我该做的那一份,其他的就随他了。我们需要真实的表达,而不是去想对方会怎么想。看来我需要成长的道路还很长很长。
刘彩,心理学,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