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的经历决定着我们吗?
小孩子因为父母的虐待、打骂,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出现自残的行为。人们说,都是因为他有这样的父母,给他造成了心理创伤,导致了这样的行为。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学说,并说: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阿德勒式的目的论看到了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岸见一郎与古贺史健合著的《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通过哲人与青年的对话、探讨,用犀利又充满哲理性、逻辑性的话语,讲述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观点,颠覆了我很多习以为常的认知。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告诉我们,你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因为你在幼年的某某遭遇。而书中的哲人说:
如果弗洛伊德教导我们定位潜伏记忆深处的伤害,将之筑成终身居住的小屋,反刍创伤带来的宿命挣扎,那么阿德勒便是将我们逐出伤痛之屋、逼我们勇于面对当下每一决定的严师。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另一方面,阿德勒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我们人类并不是会受原因论所说的精神创伤所摆弄的脆弱存在。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我们是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
我们真的无法改变现状吗?找不到好工作,真的只是因为我们所说的学历低吗?没有伴侣,只是因为看到了父母婚姻不幸福吗?除非真的每个人的每个悲惨的原因都导致了悲惨的结果,否则,我们无法肯定地说,这其中有因果联系。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把不幸作为一个可以不要去努力的借口而已。因为,呆在安全区域,用悲惨的理由解释一切,是一件省心的事情。而努力进取改变人生是一件需要跳出舒适区域、进入未知的世界的举措。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是一件需要拿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的事情。
人生是幸福还是悲惨,很多时候不在上天也不在他人,而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我们可以选择捂头逃避,也可以选择直面迎战!
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