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文:北战
四月八是当地一年一度开庙会的日子。除了过年罢,庙会算是比较盛大的节日了。届时乡里乡亲的便会从四面八方涌来这里,都是来赶脚的,恰逢农忙时节,大多数人都是晚上来,白天来的很少。除却一些上了年龄的老人外再就是一些奔奔跳跳在会场的调皮小孩子了。
附近几个村都是连山连水的,在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上没多大差异。抛去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面饭等诸如此类的不起眼小问题后,这些人都爱看戏。庙会前几日,就有会长以及主持等负责向大家传播庙会请来某某秦腔剧团的消息。有时候,这也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知道每年的四月八都是开庙会的日子,开庙会必然要唱大戏,唱他个三天三夜也不为过的。于是在农乏之时来一版老戏是最美不过的了。除去身上的疲乏之外还可以安神养性。这也是人们爱看戏的原因之一了……
唱戏的地方在戏楼里面,戏楼在哪呢?戏楼就在大殿的对面。在这个民俗风情特别浓厚的地方,大殿对戏楼,坐南朝北,古书中讲南天门。寺庙周围会腾出一片空地,用来小商贩摆摊设点。戏楼与大殿之间也会腾出一片空地,所谓观戏台,其实是没有台的,也就是这么一个说法而已。有条件的会搭个凉棚防晒,或者用青色的砖给铺就了,免得天干起土影响大家的看戏心情。
站在戏楼的方向看大殿,左边是一排僧房,里面有供主持,尼姑,阴阳以及会长等人休息的地方,也有烧火做饭的地方。但凡村里谁家有空闲的女人都是要前来帮锅的。庙会前后三天,大家都可在庙上吃饭,有的人是为了方便,有的人是图个吉祥,各取所需罢了!所用的米面油都是当地一些富商捐赠的,抑或是会上用钱购来的。庙上以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姿势迎接每一位前来“捧场”的宾客。要逢临近寺庙来的代表,会长还要携众人与百米开外垫酒放炮烧香等欢迎。几个轿夫把神老人家请出来,在前面开路。没见过这种场面的还挺隆重的,有时候碰到神老人家发威,一些病态龙钟的人都会趁机跪在下面请神老人家给过个关。接完后便让进僧房洗净用膳。
戏楼的右边依次排列整齐是几个小庙,里面供奉着当地的土地爷和山神以及财神爷等。院中有一个天坛,天坛再往上就是大殿了,各个地方供奉的神位不一样大殿的构造以及建筑也不一样。院落周围栽满了松柏,寓意常青吉祥。
说到这些小商小贩可真是绞尽脑汁的在想如何抢客源了。从南到北,会长会专门辟出一条小道供他们设点摆摊。卖香表的,饮料雪糕的,瓜子小吃,小笼包子,羊杂碎,凉皮摊等,应有尽有,各式各样的小吃总是会满足这些嘴馋的人们。老人佝偻着腰,右手拄个拐杖,左手提个小板凳,步履蹒跚的一步一步走到戏楼的最前面坐下,或许这都是既定的规矩,老年人坐着看,年轻人站着看,小孩子跑着看。围的满满的,尤其到了晚上,水泄不通的样子,往日黑灯瞎火的半山腰今日却像是在逛夜市一样。那阵势比南门广场的夜市大了去了。
这次请的是陕西西安的秦腔剧团来演出的,唱三天两夜,最后一天的早上下午是剧团给庙上送的戏。正会过了的第二天,基本上所有的一切都开始慢慢的趋于冷清了,小贩也开始收摊了,看戏的人也不是那么多了,或许是白天的缘故,这些庄稼人还得忙着种庄稼。各自忙各自的去喽!台上画的五花八道的演员在二胡和敲锣打鼓的伴奏下,正手舞足蹈的完成着他们的最后一场戏的演出。台下翘着二郎腿的老太婆以及点着旱烟锅子在哪冒烟的老汉正目不转睛的盯着“包拯如何铡了陈世美”。
正如久旱逢甘霖一般,这些生活在山里面的人一年一度的庙会应当是使他们生活变得美好起来的精神支柱了,相信如今太平盛世,会越来越好。到时候,庙会怕都是没人去看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