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一本奇特的书,其次 一本伟大的书 ,再次 一本读起来艰难的书,最后 必看的书,无法逃避。
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分析、总结、感言,网上有很多, 都非常到位,对理解这本书有很大帮助,要看这本书的,可以先看一下这些文章,对书有个整体的概念,然后再仔细看书,避免一开始就一头雾水,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可能因为知名度太高,包括很多名家都对这书有介绍和分析,这对写一篇不一样的读后感出来,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一开始就说了这么多废话)
有个成语叫做‘盲人摸象’,越大的象,就越只能摸到更小的局部,越难摸清楚整只大象。这部书无疑是一头巨象,对我来说,要摸清楚是不太可能的,水平有限,只好硬着头皮摸下去,以后多看几遍可能要摸得更清楚一点,现在第一遍确实摸得很有限,这本书本来是图书馆借的,看完之后决定买一本。
这本书要说复杂,却又简单,主要是:一个家庭中:父母,4个子女的关系和命运,再加上仆人一家几口人(只有2个篇幅稍多一点),比一般的小说里的人物都少。且只有四个章节,基本是4天时间发生的事,甚至场面都是可数。这种手法在刘心武的《四牌楼》有过出现。
但是要说它简单,那是没被这本书虐过,就是上述内容,从不同时间,不同人的角度,不定时的反复出现,不断切换,很容易搞晕了,幸亏译者有提示,要是没有字体区别及译者提示,应该和无字天书差不多难度。但就算如此,还是有些地方实在搞不懂,只好蒙混过去,意识流写法,是不是叫做’无意识的流’更加准确。
回到康普生家族几个人物身上,小说最终还是要落到人物的刻画上,哪个时代的小说都一样,小说能被人记住,最主要还是因为记住了里面的人。区别在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塑造人的方法,到了这本书,就增加了很多现代的技巧,例如多角度叙述、时间倒叙、不断插叙、意识流,甚至还有腹语(这个我没看出来)等。从而使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人物内心更加深刻。康普生家族中的人性格迥异,命运也是天差地别,昆丁怯弱固执,投湖自尽,凯蒂活泼叛逆,出逃无家可归,杰生冷酷狡诈,成了小资本家,班吉,天生白痴。凯罗琳自私享受,康普生麻木无能,只有黑人佣人迪尔西任劳任怨,苦苦支撑这个家族。这样的家族,衰落是种必然。福克纳是一个深度挖掘人性的大师,尤其是在昆丁和班吉的心里描述上,和陀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上,简练、精准,充满诗意的文字,读起来是一种享受,有部分内容生涩拗口。
情节结构上,打破传统的情节推动的线性结构方法,倒叙、穿插、多角度、隐喻等等手段反复运用。这样的复杂结构,能巧妙的无缝连接上,技法非常精湛,有他的独门绝技。
思想上,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庄园主必然的没落,正如红楼梦中贾府必然的落寞,从这一点出发,本书的基调是悲观失望的,充满虚无和绝望,真正的悲剧大师,悲得那么彻底,康普生家就没个正常人,不但庄园尽失,关键连后代都没有,唯一稍微正常一点的杰生,也是个单身汉,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居然是这样的一个结果,假如有后代,就算很差,总还有重振的希望,后代都没有,对一个家族来说,是真正的绝望。
书中也没有特别交代导致其衰败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其自身灭亡,按中国一个说法,天数已尽,天数不可违。
本书另一个特点是对细节的把握上,无论是风景,对话,动作上,敏锐的观察,细致的体验,不得不惊叹作者的艺术天赋,伟大的作品绝对离不开细节的精妙之处。
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这应该是看完这本书的新手最大的收获吧。往人性深处写,往结构复杂写,往细处写。当然,这条路线中国很多人不会认同,意识流在中国好像不怎么流行。但这都妨碍这本书在艺术上取得的非凡成就。
西方的小说要想写得深,必须写上帝基督,中国的小说要想写得深,必须写佛与道。
福克纳写他们家乡,写了20来部长篇,部部不同,部部精彩,一个家族,几个人,就构成了一部伟大作品,确实功力非常之深,也许有些作家一部就能把整个故乡所有要写的人物大部分写完,同样,这样的史诗级作品也很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