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相简恨晚
01
慢慢地,我开始品尝独处的味道。
有朋友说:“最不喜欢独处,一个人感觉太孤单”。
以前的我,也常常害怕落单,认为一个人吃饭像傻子,认为一个人逛街太无聊,一个人走路像没人缘似的。但是现在的我,仍喜欢热闹,但更多的时候愿意独处。
独处的我,可以不受任何人干扰,可以做我喜欢的事情,比如读书,写字,看经典电影。读书,读到精彩处,也常常忘记吃饭,午休,但没人说我是个书呆子;看电影时,遇到别人认为不好笑的情节,我也能哈哈大笑,独处时,没人说我笑点太低;有时候,兴趣使然,想练字,也没人打击我说,字体早已成型,多练无用。其实,我要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情趣而已,至于结果,我从不太看中。
生活在美好的大学里,为什么不能培养一下自己的雅致?
生活在隔离世俗的世界里,为什么不能摒弃一次功利主义?
生活在大我与小我里,为什么不能考虑一下来日方长之所用?
独处,并不代表孤单,恰恰是自我修炼。不为俗物扰心,独处,正是成长之时。
02
愿意独处,是长大的样子。
记得小时候,只要妈妈去走亲戚,不论喜事或是丧事,也不论急事或是缓事,我都会缠着妈妈带着我去。就因为这个我还逃了好多小学课程呢。爱去亲戚家,不是为了吃好吃的、好喝的,而是因为那里热闹,更有或多或少的玩伴在一起,没有学校里的拘束。
随着慢慢长大,发现曾经爱热闹的自己渐行渐远。有时候,在欢乐的同学聚会上,我总想自己溜进一个单间,独处,阅读。长大的我,也许骨子里仍然是喜欢热闹的,只是方式变了,不再热爱一群人的狂欢,而是钟情于一个人的千军万马。
去年十一国庆节回家,妈妈兴奋的告诉我“可以去姥姥家了,你好久没跟我一块儿走亲戚了”。我一脸无所谓的说:“妈,我不去了,我好不容易回家,我想好好休息”。妈妈一听,说:“你小时候可是很愿意跟着我走亲访友的,这好不容易你在家碰上我走亲戚,……”坐在一旁的老爸,看不过去了,说:“孩子大了嘛,愿意要私人空间了”。
我想,还是老爸理解我,相比于回答七大姑八大姨的问题,我更喜欢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听着最爱的音乐,看着最喜爱的小说。
真正的热闹,也许真的与人数无关,人再多,也有孤独,而人虽少,甚至一个人,也会有一个人的热闹。
03
独处,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
上过大学后,我才慢慢体会到独处的“曲径通幽”,真是别有一番滋味。有句老话说得好:越长大,越孤独。换句话说,长大了,才会接触独处更多。既然,长大非人力所能阻挡,我想,独处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必修课。
小时候,偶尔有过独处,那常用来理想(更确切地说是幻想);长大了,经常独处,那时常想起现实,努力解决自己正面临的烦恼。
小时候害怕独处,长大后爱上独处;小时候认为人多就是不孤单,长大后觉得独处更有真热闹;小时候总想“黏”在别人身上,长大后懂得了只有自己陪伴自己最久。
说实话,小时候我总喜欢尽自己所能去迎合朋友,但是慢慢的发现,这样真的很累,高兴了别人,劳累了自己的身心,所以,现在我除了必须迎合的,其他时间全都留给自己独处。真的,你们可以试试,独处的时候,做什么事情效率是杠杠的。
独处了,长大了,更加懂得了一个人的热闹、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