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我深以为然。
因为诸子百家的许多内容,确实可以从《易经》找到出处,就连儒家的圣人孔子,也曾研究过它,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所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大意是说,孔子本人非常喜欢读《易经》,甚至曾把穿竹简的皮绳翻断了很多次。
由此可见,《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易经》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它呢?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孔子读《易》的心态,即: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在《论语》当中,孔子讲自己学习《易经》,抱有以下这三种心态,即:
一、加我数年
所谓“加”,在这里通“假”字,有给予之意。
孔子在这句话当中,想表达的意思是学习《易经》,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今天学,明天就用,而是强调需要学习一段时间。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也是第一个将儒家学说推向历史舞台的人,他的学识不可谓不渊博。
言外之意,就算是像孔子这样知识渊博的人,学习《易经》都需要花费“数年”,更何况你我之辈,更不可能是一步到位了。
所谓“数年”,指的是好几年,或五年、或十年,都说不定。
这就是孔子学习《易经》所抱有的心态之一。
二、五十以学《易》
这里《易》,指的是《易经》,我们现在只能看到《周易》。
而“五十以学《易》”,并不是讲学习《易经》,需要到了五十岁之后,而是强调人在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更容易理解或体会《易经》所表达的内容。
也就是说,在你的人生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之前,学习《易经》,很可能就会事倍功半,而当你具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就懂了,或者说,有一定的阅历基础之后,更容易能够看懂文字背后的东西。
这就是孔子学习《易经》所抱有的第二种心态。
三、可以无大过
在《论语》当中,孔子讲“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所谓“无大过”,指的是学《易》之所得,通俗的讲,有两大内容,一是讲孔子五十岁以后学《易经》,才开始有自己的真正见解,不再受到他人的影响。二是勉强学懂、学通而不是学透。
这就是孔子学习《易经》时,所抱有的第三种心态——没必要把结果看得很重,要求也不需要太高。
为什么?
因为据历史记载,《易经》先后经历了伏羲、周文王等无数先贤之手,历经千年而不衰,甚至可以说,它延续了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因此,你想通过几年的时间,就能够把它研究得透,当然不可能了。
而以上所说的这三个内容,正是孔子学习《易经》所抱有的三种心态。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金瓶梅》《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史记》《王阳明全集》《菜根谭》《大学》《礼记》《天道》《孙子兵法》《王弼集校释》《周易》《诗经》《左传》《明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