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记叫日记,每周交一回的叫周记。现在也有类似的作业,又改叫读写笔记了。
我刚到中学的时候,周记是必交必改必查的作业。周记是没具体要求的,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至少我的学生不用担心文字狱。因为除了是语文老师,我还是班主任。照当时校长的说法,我是“三间屋的朝廷”,这个“朝廷”应该表述为皇帝更大众一些。
学校周边是荒山,也有一些开垦出来的梯田,零星散落着一些坟包,树很少,梯田和坟包周围杂草丛生。说是山坡其实十分平缓,偶尔有深深的坑洞,里面的水清凉的厉害,那是以前挖铜矿留下的创伤。
可能是缺少老师,也可能是别人不愿意来这地方,我刚到学校,校长就兴奋地带着我四处看学校。当时的校长四十出头,他精力充沛,踌躇满志,不停地讲着话。尽显“一校朝廷”的风采。一晃十几年过去,他早已化作骨灰埋入了土包。
靠近后墙有一排两层楼房,外面被涂成黄色,石头垒成,看上去很滑稽。如同穿着运动鞋不穿袜子,上身却搭配西服,还打着领带,感觉怪怪的样子。
就这,还是当时几个大队好不容易凑的材料盖的。大队这个词,年轻点的可能不明白,就是现在村委会。不过“大队”更显得像一个集体,而村委会明确了“代表组织”的意思。
据参与建校的老教师说,盖楼的工钱到现在还没给呢。
包工的是安徽人,干活的也是安徽人。来要了好几次,大队说没钱,后来说是安全性不够,不仅没给钱,还说要对方赔材料费。
“人家哭着走的……”那位老师唏嘘不已。
学校在楼房前伸部分建了五根柱子作为支撑,增强了安全性,楼房成为学生学习、老师办公的主要地方。有一段时间,国家特别重视学校危房问题,老是有人来学校转悠,最终结论是“观察使用”,结果到学校撤销了,楼房还是没倒下。
去年,学校院子被建成粮库。那个搞笑的、心酸的、危险的学校主建筑,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历史舞台。
当地人叫学校“联中”,联办中学的意思。又叫“铜矿”,自然是因为曾经在这里采铜矿炼铜。
最早这儿是一片坟地,真正的大户人家的坟地。说一个人大家可能都认识——张伯英,对!就是他们家的祖坟。
当地人传说,张家先祖善待看地先生,看地先生投桃报李,为张家选了三处林地,林地就是家族墓地的意思,称张家人将来会出一斗米那么多的官。
是看地先生有本事?还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不知道。但张伯英家族确实人才济济,高官不断,成为徐州望族且历久不衰。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张家的这片墓地也没能保住。
墓门前雄伟的大狮子、门里石人石马,被砸碎一地,几人合抱的柏树砍去炼铜,棺材板到处都是……有一口棺材里尸体保存的很好,打开时人还栩栩如生,慢慢才变了颜色。衣服什么都很完好,也没人敢动它,后来被一个傻子用钉耙勾着到处跑,清朝式样的衣服破碎的到处都是……
再后来——够一千字了,练笔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