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于春秋时期,是儒家思想著名的创始人,他的子弟也不胜其数。可是后来都带着孔子的儒家思想各奔东西。一直到179年后的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又因为一位著名的人物出现了而广为流传,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和孔子一样,他周游列国想把儒家思想的仁政推行到治理国家的方案当中。他走遍了齐,鲁等国,最后鲁国国君本想用他,可是因为小人进献谗言,所以并没有用,孟子知道这件事以后想着是天意所为,所以从此便不再出游列国。此后,他与弟子们创办了著名的书籍《孟子》。孟子这一输概括了他的主要活动与言论。直到公元前289年去世,这个人便是孟子。
而在他《孟子》这个巨作这部剧作中有一篇则较为出名。便是舍生取义,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像。效忠于一国国君。到死也不会不忠于他。这篇文章中有许多两难的选择。生和义便是其中一个。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孟子说,鱼是他想要的,熊掌也是他想要的,但是如果两个不能一起得到,那么他会舍弃鱼并拿取熊掌。这时,孟子把鱼和熊掌换成了生与义。他又说生是他想要的,也是他想要的,如果两者不可兼得。他就会舍去生命而取义。他又说生命是他所要的,但是他还有比他比生命更想要的,所以他不会苟活。死是他厌恶的,是他还有比死更厌恶的东西。所以他出现了灾祸或者病患他也不会躲避。
那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便是仁义。也就是孟子前面所说的义。他舍弃生命来求这个义,如果他没有了仁义遍不能苟活。那比死更让他厌恶的东西,很容易推断出来便是不仁义。
孟子的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二个难两难的选择,第一个是鱼和熊掌,第二个他便把鱼和熊掌对比成了生和义。这时,他又舍生取义。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对于孟子来说,仁义是比生命重要的。
让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像鱼和熊掌的两难的选择是非常多的。群主与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这种选择。比如说我们去买件衣服。一件衣服非常好看的,是另一件衣服也很好看,这时候只能买一件衣服,那么就出现了鱼和熊掌这样的两难的选择。或者我们今天中午走到大街上看见两个餐馆。但是我们不可能两个都进去各吃一顿,所以这时候又出现了两难的选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鱼和熊掌这样两难的事呢,其实还是挺多的。但是这样选择的结果还是取决于我们自己。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喜好。鱼和熊掌孟子选择的是熊掌,但是如果是有一个人他偏偏喜欢吃鱼,那么他也会选鱼。而对于生和死。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那么多。
舍身取义是一种反常的现象,而这种反常的现象在动物世界里是没有的。比如说像一个母老虎,然后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被比它强大的动物吃掉。这并不算是舍生取义,这只是单纯的一种母爱。这是动物界本身就有的。即使在我们的人类中也是很少的。像经常讲的是灵魂高贵的人才会有舍生取义的想法。就是道德高尚的人拥有非常高的德性的人。才会拥有这样的抉择。
舍生取义其实就是非常高的问题。而不是走的半路上看见有一个人拿着刀,然后你就冲上去,这种不叫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