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从第一次的崭露头角以来,斩获了不少“吃货”观众的心。而美食文化深入民族文化的中华民族人民,对于这一通过记录美食、讲解美食来源的纪录片也是相当买账。“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赚了口水,也通过食物在中国人民心中的纽带关系赚得了情怀和喜爱。
大年初四,“舌尖3”首播,这部近几年万众瞩目的“国民纪录片”依旧保持着不俗的收视率,首播当日央视一套尼尔森实时收视为2.25%,央视九套为0.73%,一集“舌尖”就让九套的收视率上升到前十,“舌尖3”的能量不可小视。但是还没等“舌尖3”制作团队高兴呢,豆瓣26000多名参与评分的网友就不乐意了,评分从8.9一路掉落至4.7,并且一片吐槽声:煽情过重、美食无味、数据和典故出错等。不少网友表示不仅剧情穿插“莫名”荒唐,原本介绍宴席的“宴”一集中,突然就切入到了知名武术家。并且有权威专家表示“舌尖3”其中引用的不少典故和数据都是错误的,以往温情、磁性的画外音也成为了笑柄:乐山麻辣烫,画外音说“周大姐每隔一个月就要50万根竹签”可转头又说,“最受欢迎的牛肉,每天要准备1万多串”。这样的错误饶是吃瓜群众听来也得笑掉大牙。如此受人瞩目的年初纪录片“大戏”结果如此儿戏,势必让观众感觉落差巨大。
暂且不论剧情编排和画外音的不当,“舌尖3”的内容也是硬伤不断:剧中被称为太湖鱼中之冠花鲈的花鲈鱼也被上海水产研究所专家否认,“太湖水产中被大众认可的是"太湖三白",没有"太湖鱼中之冠花鲈"之说”。而这只是一个个例,更多的还有有毒的南天竹被特写播出、广东人喜爱煲汤所以易患肾脏疾病,这势必会影响“舌尖3”的地位和权威性。
“舌尖3”似乎把情怀和泪点作为了新的“卖点”,而展示出的食物是不是那么好吃或者是不是看起来那么好吃好像不那么重要了。而节目组对于网友的吐槽回应说换口味是为了更好的观感,因为之前两部已成为空中楼阁,想要给予观众新的观赏体验和感受,想要再次获得观众的认可,必须要在节目的“口味”上下功夫。节目组还提到制作过程中严谨求证,希望呈现出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而是追根溯源,挖掘这样食物蕴含的深意。
话虽如此,就前几集的播出内容和收视情况来看,他们的确还不需要紧急公关,但随着随后剧集额播出,观众是不是真的会对“新口味”买账?深入人心的美食纪录片印象是不是会就此颠覆,成为真正意义上宣扬中华美食文化的纪录片,从而走向新的高度呢?这就需要看接下来的剧集中,节目组如何通过原本的剧情重新俘获已经涣散的“人心”了。
但是在这里唯才教育要说,做节目和做食品一样,需要严谨、认真地态度去投入,这一点上“舌尖”节目组做得很出色、很用心。做教育也是一样,只有严谨认真,才能获得认可赢得成功。
本文转自:www.weicaiwh.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