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不是物质,也不是金钱,而是……时间。
常听人说:我们如何度过一天,就能看出我们如何度过一生。
时间,是不可逆的,我们对时间如何分配,决定了它的单位价值;时间也是有其惯性的,我们在成长中形成的习惯,往往会让我们下意识地遵循日常生活中最舒适的习性状态,以此消耗掉每个人生命中不断流逝的时间。
王尔德说: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很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盲目的,上班打卡、下班打卡、加班、回家睡觉,感觉天天真得都很忙。但是这个“忙”,往往并不是有效率的“忙”,而是其实什么高效的事情都没有完成的“盲目”的“盲”。
后来我发现,你是谁,取决于你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取决于你的意识清晰度和思维的格局。一个对自我的清晰“定义”,是区隔了牛人和普通人的最大差别。
时下的很多成功人士,都在讲“时间管理”,即按照每天的时刻,精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投入比来规划日程。并且通过“计划——实施——总结——评估——再计划”的循环模式进行刻意练习,以形成一种自律性极强的新生活习惯。
而我在遵循这项时间管理术时,发现其中最最重要的部分,其实并不是你的日程安排得如何精准、高效,而是你是否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在用时间服务于什么目标,在用时间致力于成为谁。
很喜欢四书《大学》中说的一句话:“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吸引我们的东西了,我们即使把所以时间精力都安排在接触很多真的很美好的事物上,也是探索不完的。反而这是在浪费自己的宝贵人生。
这样积极努力的学习方法,更像是一个希望不断将世界填充到自己里面的容器,容器只是容器,除了承载作用别无他用。最后还会因为要装其他东西,把之前装满的倒掉。
实质上,我们不需要这个“更多”,我们需要的只是所谓的“对的”,而我们想要的其实是通过接触外在有价值的东西,自体运作转化为自己的专长,并创造出符合自我理想和社会需求的、更有价值的事物。
当你热爱某件事的时候,就无所谓是否“努力”,因为你已然存在于这个“享受”持续去做的过程中了。而你所谓的“梦想”,只是你的每日“目标”,如此果然,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在当下。
所以,我们应该先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谁,再来决定取舍我们去接触什么,去见谁,去做什么,去成就什么。
看得清,比行动更重要。
能给到自己充分的时间,让自己明白自己是谁,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等做得最好的人,其实是佛陀。
佛陀当觉醒顿悟后,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因为他能看到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每一种可能及结果。而所有选择去经历的经验,都在他清明无尘的心性上早已感知过了。所以去做或不去做,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意义。他只需给自己充实的时间,让自己去忆起所有本自具足的内在经验就够了。
佛陀对我的最大启发就是,他真正做到了将 doing 转化成 being 。而我们普通人,还在用 doing 来体验着 being ,以觉知自我存在的意义。
普通人既然成不了佛陀,也不必刻意强求,只要先明确地把握住其中一种人生选择的可能,就已经很棒了。
现在大家都在提10000小时定律,据说用10000小时的刻意练习,就能练就自我谋生的一项硬本领。而什么是我们可以用来谋生的硬本领呢?
标准就是是否可以放到市场中去,并对他人或社会产生价值。给予他人的价值越高,自我实现的价值也越大。毕竟,好看的广告,跟好用的广告是两码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make yourself 比 be yourself 更有力量。
真诚面对自己,坚守自己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地持续行动。不死不灭,无可阻挡,全力以赴。
另一个方法是“预演”。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们该如何那么明确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白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但我们可以通过迈一步看三步的方式,来预先感知我们想做的事情的结果,想成为的人的模样。这有助你随时锚定前行的路,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而人生中,往往真正改变你的事情,或许并不是你所预设的目标。但你完全可以通过预设明确的目标,为那个即将颠覆你前半生的大事情做足准备。并将重燃自我的天赋,和无条件的服务意识相结合,相信一定会创造出难以想象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