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是毛姆的著名著作之一。写这本书时,他已至耄耋之年,看过了生活的起起伏伏,也经历战争和经济危机。
故事围绕着叙事者毛姆而展开,以作者和朋友们的亲身经历为故事原型。讲述了曾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拉里的人生。他在经历了好友在战争为救自己的性命而牺牲的打击后,开始沉迷于知识,借此以寻求人生的意义。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只能可悲地任凭命运摆布?”
这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在知识的指引下,对人生发出的疑问。那时的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主义,远走他乡,放弃了和未婚妻伊莎贝尔的婚约,远赴巴黎。
陷入迷茫的他,不明白为什么世界会有善恶、不幸,人活着的意义如何。
寻找真正的自我,并肯定自我
拉里参加过一战,曾获得战功,是拥有功绩的英雄。如果他按照世俗的要求上大学,无疑会在大家的表彰和众人吹捧之中完成学业。即便不如此,他放弃上大学,他的监护人还是给他找到了薪资不菲的工作机会。
二十岁的他,即便不努力,在家人和朋友的安排下,从事一份稳定的工作,也能幸福的过一生。
可是他放弃了,他拒绝了稳定的工作,独自一人去往巴黎流浪。那个他曾经开着飞机多次经过的城市,那片曾战火纷纷的土地。他渴望在哪里找到生命的意义。
他居住在杂乱的旅馆,每天泡在图书馆十个小时,和一些文人和艺术家们交往。当善于交际的艾略特想要带他见识名流社会的生活时,拉里拒绝了。
和伊莎贝尔约定的期限到了,她来到了他生活的旅馆,听着他异想天开的想要和自己结婚。凭着每年3000法郎的收入,想要去希腊过只属于他们的简单而平淡的生活。
在狭小的房间里,伊莎贝尔第一次反驳拉里,把他的理想贬低,甚至于践踏他的希望。
而拉里,在伊莎贝尔面前一向绅士而温和,倾向于软弱的他,又一次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就像当年自己一意孤行来巴黎流浪一样。
他埋头读书,去德国的煤矿和农场工作,从事劳累的体力活动,然后往东方国家漂泊,风餐露宿。他到过印度,跟着大师参透了人生,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之后,辗转回到了巴黎,依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专心致志地学习、读书。
在众人眼中离经叛道的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却始终如一的坚持。
理想并不等于空想
退伍之后的拉里拥有着许多人都羡慕的一切,家世和容貌都一流的伊莎贝尔是她的妻子,过去的军功让他成了国家的英雄,地位和薪资俱佳的工作机会……这些在普通人眼里,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获得一切,拉里却放弃了。
他抛开自己的故土,远渡重洋,开始了十几年的流浪生涯。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人生的意义。
与之相对的艾略特,一个在名流圈中混得风生水起的成功人士。现实的让人觉得鄙夷。他为了能够自己的宴会能获得赞誉,起了最好的厨子,让最有名的裁缝为自己裁剪衣服。
伊莎贝尔和母亲便是在他的安排下,步入了欧洲上流社会的交际圈。
晚年,艾略特患尿毒症,依旧坚持着参加宴会。还因为某名媛没有邀请他而动怒。死后,他要求毛姆为自己穿上了伯爵服饰,打扮的荣华而富泰。
拉里和艾略特是两个极端。一个是灵魂自由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攀附权势的现实主义者。
拉里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放弃了财产,最后完成了自己想要写的书,然后继续流浪生活,在船上当水手。他随心所欲地活着,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求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断漂泊,寻求能寄放他自由灵魂的一隅。
艾略特呢,在一次又一次的积累财富后,在获得了上流圈的青睐后,被无情的抛弃了。而后,某个名媛在举办宴会时,他凄惨的死去。
其实,这两人都太过极端。正如毛姆和伊莎贝尔所说,他疯了。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放弃属于自己的生活。可仔细一想,他的生活不也在继续吗。他所经历的一切,无疑都成为了他的财富,贫苦又如何,他甘之如饴。
生活中,可悲的是,空有理想,却只是空想。没有执行力,没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再美好的未来,都只能是幻影。
人生有无数的选择,通往终点的道路亦有无数条,选择了坚定地走下去。或者,走错了路,重新调整方向,换个轨道。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