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分为很多种。肢体是语言,表情是语言,镜头是语言,数学是语言,生物是语言,逻辑是语言,0和1构成的二进制也是语言。创作不是单一的打字,而是对语言的编织。
这里就会讲到第一个问题:拆书稿和听书稿的相同之处。
拆书稿和听书稿的相同之处就是都使用了自然语言进行创作和编排。创作读书产品,不是写文章,而是要采用自然语言,进行口语化的创作。在使用自然语言时有两个创作心法:一是具有交付感。自然语言的交付感远远高于书面文字,是以读者为核心的语言。职业读书人和读者之间属于交付关系,读者一手交给你时间,你一手交给读者一本书的精华内容。在实现交付感时要具有“前倾45°的表达欲望”,运用自然语言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主动地向读者说明内容,将书中的书面语言知识投射到自己身上,然后拿自己的见识和专业能力,把脑袋里印象最深的东西交付给用户。二是要具有线性表达逻辑。拆书稿和听书稿都是听觉型信息,是线性的,这就需要用线性逻辑谋篇布局了。做读书产品时要采用口语化的写作技巧,有开始、中间、结尾,三者缺一不可,让作品信息像河流一样往下淌。这是我对自然语言的理解。
那么拆书稿和听书稿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从产品形式上来说:拆书稿是精读完一本书后,将一本书拆成5—10个部分,每个部分1000—3000字不等,并各有一个主题;听书稿是精读完一本书后,用一篇5000—10000字篇幅的文章,讲清楚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要讲的有意思。
从产品内容上来看:拆书稿像是一部电视连续剧,是分集的;听书稿则像是一部电影,具有连贯性。
从产品使命上来说:拆书稿是利用读者碎片化时间,帮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领读者有场景化地完成一次线上学习,以看为主;听书稿是叠加读者的阅读时间,帮助用户节约时间,讲书人高效的获取精华,使读者徒然间扩大阅读视野,以音频为主。
其实写作和练武是一样的,写到最后,比的根本不是套路,而是想法。一山更比一山高,有一口气,点一盏灯。如果创作者一开始就没有搞清楚创作一款读书产品的底层逻辑和心法,到最后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四不像”的,永远无法越过一条创作者的经线。造成拆书稿和听书稿两者不同产品内容的原因是源于它们底层逻辑和使命的不同,那么,拆书稿和听书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拆书稿的底层逻辑是读书会。关于读书会,很多人都是“我很想去,但我真的没时间”,其实拆书稿的本质就是一场线上读书会。首先,拆书稿更符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拿书中的内容搬到手机上,弥补大众没有学习的亏欠心理;其次,一个好的读书人能让一本书枯木逢春,经过读书人的编排和拆解进行二次创作的作品会更有价值;最后,拆书稿能够像牙膏一样,让用户天天使用,读者可能就像追电视剧一样,每天早上都会去看“下回分解”,便于KOL打造社群。
听书稿的底层逻辑是省时间。听书消费的崛起在于它增加了“重叠时间”,让人更有价值感。国民总时间在理论上是不变的,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但是你听书时可以做别的事情,比如通勤、运动、甚至是泡澡。
与书评、精读文章、主题书单这些读书产品相比较而言,拆书稿和听书稿目前的市场需求量大,且仍处于增长的态势,创作新手从这两种类型进行创作更容易上手。
(根据帅小冰老师课程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