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换了不到一年的手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今天闲来无事,翻看了一下微信收藏夹,里面的文章居然有几百篇。又转到公众号,细数了一下,竟达到了三百多个关注号,细细品味,每个公众号的内容,不是强烈推荐就是深度、干货,不是头条话题、独家视觉就是实用必读之类,还有很多心灵软文等等。好像每个都有意义,都很有必要,打开再次读起,也没有当初如获至宝的感觉,而且有些文章甚至已被推送者删除。
本想利用碎片化时间多学点东西,本想将这些好文章要仔细多读几遍,结果总是匆匆浏览,看了几篇也就放弃了,它们只能静静的躺在微信收藏夹,而收藏夹中文章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同样,我所关注的公众号依然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内容还在沉睡中,甚至有的已更新过十余次,我还没轻轻点击一下,突然觉得很对不起人家,这就和别人曾经关注过你自己的公众号一样,刚开始还挺新鲜,慢慢地出现了阅读疲劳,你抓不住人家的心,所以粉丝逐渐地流失。
碎片化阅读的内容不少,每个都很重要,可到头来能够记住多少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以为收藏的那些文章、知识就是自己的,其实相反,收藏的越多,遗忘的也越多。到头来,除了拥有一个越来越占内存的微信APP,其他一无所获。
这倒让我想起从报纸上读过的一个真实故事。
陈浩(化名)从小学到初中,一直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他聪明伶俐、热爱课外活动、热爱帮助别人,深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
上重点高中后,学习压力增大。为了弥补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的弱项,他听从父母的建议,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开始大量阅读书籍。他父母也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平台积极收集各类型的优秀高中作文,提供给孩子进行碎片化阅读。而理科强项的他,为节省更多的时间阅读,不再去一遍遍地攻克各种数理化题库,对认为会的题型一阅而过,不会的,通过比对答案,久而久之,因为长时间不动手,反倒做题手生疏很多。而他的作文成绩也没有得到多少提高。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分析,发现了孩子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时,高考已经来临,结果,陈浩最终与名牌大学无缘。
这个故事确实让我们对陈浩的遭遇惋惜。
在这样一个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你能够获得的信息够多了,甚至都不用专门去看新闻、不用去专注阅读书籍了,但是你忍受的垃圾信息却更多了。假如你每天的信息获取量是100,其中40是对你有用的,这些还必须完全充入脑海中,实际上能真正记住20就很不错了;当你获取信息量达到150时,你得到50的有用信息,似乎也还不错;但是当你获取的信息达到200时,你得到的有用信息仅增长到55,同时你要忍受145的无用信息。抛去那些依然没消化的,那么,你真正得到的有用信息已经被大量的垃圾信息所掩埋,直到出现了负效应。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就曾表示,“我认为不存在浅阅读,阅读要身心投入。我不认为微信(博)是一种阅读,它是一种了解,一种知晓。但是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可能会更加精炼一些。”
是啊,你把更多的时间都浪费在这种碎片化信息中,可能有用,也可能有帮助,但这些文字进入不到你内心去进行思考,没有时间去沉淀,那你所掌握的知识也不会很多,自然你人生的质量就不会提高。
刚好在前几天,看了一篇关于湖南卫视节目主持人汪涵的采访文章。记者问汪涵,为什么你一直不开微博?汪涵回答,我希望用更多的时间拿来沉淀。读后,我醍醐灌顶。
新的一年到了,从今天起,我删除了所有微信中那些庞杂的收藏,仅仅留下几个必须关注的公众号,也放下了我的所有焦虑和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