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一定要松到脚下,真的能松下来,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松了之后必然带来沉。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腿的承重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那时候大腿会很酸。不知道大家在练拳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没有就说明练的有问题。
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向周围各个方向松。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向下放松重在一个“放”字。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
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把骨架放顺放正,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衣服似的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真正放松到脚下了。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向下放松,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也叫松沉,或简称“沉”。身体愈多部位放松,放到地面的身体重量就愈多,气也愈下沉于脚底。气愈沉脚底则重心也随之到脚底,反弹力亦随之增加,与地心吸引力更为相合。
松到脚底,关键在于松腰松胯,腰胯松开则气自合,气下到两足,下盘稳固。真的松沉到脚底,就会觉得有一股劲力从脚底向上升起,充盈全身,将人向上顶起,这是大地反座力的作用。
在练拳时膝盖不能受力,不是膝关节承载身体重量,而是靠松腰松胯把身体重量下沉至脚底。能松腰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有人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不是松沉,而是刻意降低重心;膝关节僵硬,不利于虚实变化,又容易损伤膝关节。只有松腰、松胯的身势下沉,气沉到脚底,膝盖不受力,才是松沉。拳架太低,不是松沉而是僵紧,膝盖受力,久之则膝盖受损;只有沉到脚底能与地面相吸、顺着反座力往上松,达到中正安舒,才是恰到好处。
练拳者的重心有四种:第一是实际重心,也就是人体的真实重心。第二是意念重心。比如说打拳时要用腰脊带动,也说过用丹田带动全身打拳,这腰脊就是意念重心,意念重心是可变的。第三是感觉重心,打拳时你自己感觉到的你的重心在那里,如果你沉到脚底了,会感觉出来。
快速松沉到脚底的一个重要关键就是收好尾闾,收尾闾能够致使丹田向前向上凸起吊裆,内气自然而然沉于下丹田。第四是功夫重心,功夫中心是前三种重心的结合。真正技击时,内家拳是以功夫重心取人。功夫重心在对比自己弱的对手时比较好感觉。有了从腰胯有向下松沉的感觉之后,逐渐感觉来劲在膝、小腿肚、脚踝之上,不久可以感到沉到脚底了。
化劲要把对方之劲力通过松沉卸到脚底地下,这样才能化之干净。松沉到脚底和松沉到地下是两种层次不同的功夫,松沉到脚底的练法还没完全到位,要松沉到脚底与地下紧固的粘在一起了,这样就是松沉到地面的练法,从上往下的松沉到位了。
在练拳过程中往往差一点也很难把劲力传导过来,因此一定要在身法正确的情况下练习。由于胯是髋关节、骨盆、腰椎以及肌肉组织的组合体,是大腿股骨与骨盆、骨盆与脊柱共同连接而成。所以,松胯一是松大腿根和小腹连接之处,二是松腰椎与骨盆连接处。
大腿根和小腹连接处是否松开,可以用手摸腹股沟那个位置,腹股沟处是软的就说明松开了,如果是硬的,绷着劲的就没松开;腰椎与骨盆连接处是否松开是体会把骨盆摆正,腰椎就像插进骨盆一样的感觉,骨盆像“掉下去”一样。
当我们胯真正松开以后,上体的重量一下子就会直接掉在腿上,大腿非常的酸胀,脚底非常沉实,就像深入地下扎根的感觉。
多数人在没有练拳之前,肩部是很僵硬的。肩部松开时,感觉胳膊好像掉下去了似的,肩背部会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再举个例子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拨浪鼓,肩部松开就像两个小鼓槌挂在鼓身上一样,摇动时鼓槌随鼓身而动,藕断丝连的感觉。也不知道表达清楚没有,文字就是这样,不可说,不可说!
人的体腔包括胸腔和腹腔,中间由横膈膜隔开,心肺|/脾胃/肝、肾、肠等,这些脏器都垂悬在体腔内。一般情况下,人体在静止状态时,这些脏器是自然悬垂的,当我们运动时,人体为了避免五脏之间互相碰撞,身体会自然收缩腰腹肌肉来保护五脏六腑,从而使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
练拳过程中要求要松开体腔,真正松开时,好像是感觉所有的脏器一下子都掉下去了,自然悬垂在体腔内部,胸部似乎都空了,腹部充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空胸实腹。身体似乎有沉甸甸的感觉,脚底感觉特别实,就像一个巨人脚踩入地下一般。
拳论中用“含胸”来描述体腔放松;虚灵顶劲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脖子长了,个子也好像跟着长高似的;拔背的感觉就像背部背了一口锅,老怀疑自己罗锅了,胸部没了,就剩那口锅了;沉肩坠肘的感觉就像肩关节脱臼一样,挂在身上,肩和肘都没了,就剩下手掌了;松腰落胯的感觉就像自己的裤子没有系腰带一样,有裤子老往下掉的感觉;迈步猫行的感觉有点象走路就像两条腿踩着高跷一样,裆开的很宽,好像自己的腿没有了,感觉怪怪的。需要说明的是,这都是练出来的,不是臆想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