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生活由哭泣、微笑和抽噎三部分组成,而抽噎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
欧·亨利漫画般的笔触下是对人生百态的描述,风趣幽默且极具讽刺意味。
小说用他极其细致的观察与描述将各种细节展现得生动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后却总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意味深长且发人深省。
正如曹文轩评价:这是一套给精神打底子的书。
“啊!好快活!我为什么这样快活!
这是因为时节好,而且心里没有亏心事的缘故!母亲说”
这本书适合孩子,也更适合大人。是孩子的成长指南,更是为人父母自省的一面镜子。
《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没有任何经验。
是啊,父母没有实习的机会,孩子的成长也只有一次机会,在陪伴成长的路上我们都需要认真和用心,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爱。
如鲁迅先生所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
“他的梦想看起来离他如此之近,他几乎无法错过它。”
文学经典的背后都有其非凡的时代意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背景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前十年,它描述了在这个时期怀揣“美国梦”的贫穷青年利用各种手段费尽心机挤入上流社会,却最终梦幻破灭走上不归路的故事。
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的美好梦想的幻灭过程,谱写了一曲“爵士时代”梦想幻灭的挽歌。
它告诉我们:梦想理想的实现来不得半点投机。
“伟大的三体舰队已经启航,目标是太阳系,将在四百五十年后到达。”
地球之外宇宙中的三体文明经过百余次的毁灭与重生,正当被逼迫准备逃离母星时,他们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息,一场毁灭地球问的预谋正在悄悄进行......
刘慈欣完美地将地球的演变历史与宇宙一百五十亿年的现实融合在一起。
小说中除了星际间的连接与神秘莫测,同时饱含了人性、哲学、精神、道德以及信仰。
“从文学角度看,《三体》也是卓越的,那二百零三轮文明的兴衰,真是一首首精美的史诗。”
“也许,这正是命运的玄妙之处,无法让人一眼洞穿。”
100年前她出生于上海一座没落的贵族豪宅,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遗少才子,母亲黄逸梵是追求自由独立的新式女性。
这样的家庭背景仿佛早就注定了张爱玲的不凡人生。4岁开始偷偷抽她父亲的二手鸦片,7岁在厨子的指导下写下了人生第一本小说,9岁买口红,10岁穿高跟鞋,12岁的时候她已经看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前言不搭后语,15岁看完了萧伯纳的所有剧本,24岁之前没有感情经历的她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经典爱情作品。
她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轰轰烈烈地爱,寂静无声地走,她享受过世人瞩目的荣耀,也遭受过万人笔伐与口诛,她在人情世故里孤傲冷淡,也在爱情里卑微乞怜,一生辗转,几多忧伤,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够体会。
“她像棵树,往之雍窗前长着,在楼窗的灯光里也影影绰绰开着小花,但是只能在窗外窥视。”
《小团圆》因太像张爱玲的自传而差点被销毁,没有《小团圆》也许我们便不能更深刻地去了解解读张爱玲。
小说文字如张爱玲本人一样,看似的冷淡平常里蕴含的都是万般的情感。她不刻意渲染情绪,却将人生中的离愁别绪爱恨情仇表达的那样深刻。
童年,家庭,父母,成长以及爱情在笔下与回忆里缓缓流过,那些生命中的人在小说里实现了小团圆,那段爱情也在心里留下了永远的伤痕。
十二岁看透人生聚散的她,二十四岁写尽爱情的她,终是没有逃离那张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网。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张爱玲写爱情与婚姻,更多的是时代女性的刻画与发声。她笔下一个个女人的不同命运呈现了相同的封建思想主导生活的“爱情与婚姻只为谋生”的女性悲剧。
“有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她想。那些到了恋爱结婚的年龄,为自己着想,或是为了家庭社会传宗接代,那不是爱情。”
《色戒》里王佳芝的一声“快走”,是比海誓山盟温润情话更深情的表白,也是让这段深爱却不自知的感情化为一场空梦的呐喊。
她爱他是无疑的,刻骨的,义无反顾的。“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无论爱恨,她的生命与感情都是因他而终结消逝。
他亦是爱她的,只是他的爱是掺了太多杂质,是需要衡量取舍的。“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他一早就料定了她的结局,他只要她的爱就够了。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这段流传的感情经典不知引来了多少唏嘘与叹息。
小说是张爱玲与胡兰婚姻结束后写成,每一篇都有隐隐的无奈与悲凉,还有那扯不开抛不掉的惆怅。
文中塑造的一个个女性形象都渴望自由突破枷锁却最终都只是做了一场爱情梦。在男权当道的时代,她们始终只是一种点缀与陪衬,有觉醒但依然无力抗争。
“她的爱经历了太多沧桑,不停地追寻、渴望,但在跋涉过千山万水后,荷西还静静地在原地等待。”
三毛出生于重庆黄角桠的一个中产知识分子家庭,幼年在战争的炮火中跟随父母屡次迁徙,颠沛流离,最后定居台湾。
在父母的呵护下,三毛的童年并没有任何愁苦滋味,但她有着一颗极其敏感且常感悲伤的心,因此她有着一段黑暗孤独的人生,已致试图用自杀来结束正处去青春中的生命。
被文字救赎后的她开始了传奇洒脱的流浪,也拥有了浪漫极致的爱情,与荷西定居撒哈拉,找寻她前世的乡愁,在贫瘠的沙漠里收获着生活与爱情里的繁花似锦和斑斓色彩。
最终荷西的突然离去让三毛的人生色彩又成为灰暗,她的人生最终被自己亲手画上了句点。
她,为追梦而生,一生流浪,行遍万水千山;
她,为寻梦而来,几番辗转,享尽极致爱情;
她用生命为世人诠释了洒脱浪漫,爱与自由。
”这时候,一天的家务差不多都做完了,咖啡热着,蛋糕烘烤得恰到好处。荷西已经下工回来,电视机也开始唱广告歌。我换上舒服的凉鞋,把荷西的茶点小心地用托盘搬出来,这才摸摸他的头,对他说:我走了。“
三毛有很多标签身份,这里记录的都是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在婚姻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每篇短文都是舒缓、沉静的调子,文字里饱含着的是在阅遍种种人情冷暖后,依然是三毛眼中的大千世界的真挚动人。
“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这里写的是荷西离开后,三毛回到台湾父母身边的点滴。她写父亲,写母亲,写弟弟,写侄女,写工作,写读书,写朋友,写身边的人事与生活,也有与自己的对话。
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让我们看到一颗真挚的心,让我们了解一个更加真实的三毛,更能让我们感觉到,她在充实的生活里一点点将自己拉离痛苦悲伤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