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作为一个策划人,经常要与文字打交道,交往的次数多了,就发现了文字内在的一些玄妙。文字确实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但是我今天不是来赞扬文字的,而是想来谈谈文字表达的局限性。一是想告诉各位,不要被语言文字本身给遮障;二是知道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就会知道如何提高沟通效率。
道德经的“名可名,非常名”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先听听道德经上的观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啥意思呢?
从表面意思看来是,“道”如果可以被说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一件事物如果被命名了,它就不在是它本身了。
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说出了文字、语言的局限性。因为“道”的内涵是无穷无尽的,你不可能用语言把它完全表达出来。因为你一旦说出来,他就被局限了,文字所在即所限。道德经上对道的解释是这样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然后,名可名,非常名,也是这个意思,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存在,本来是无名无姓的,他们都是一种如实的存在,人类一旦给他们命名,他们原本深刻的内涵就没有,他们的本质也给埋没了。比如说“树”这个词语的存在把“树”这个存在的本质给局限了,他的那种生命活力和灵性都被文字给遮障了。
所以说,禅宗的原则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因为佛法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的,只能用心传,因为一旦用文字传,就必然偏离了佛法的核心。知道了这点,你就知道了“拈花微笑”这个禅宗公案的真正涵义。(附上拈花微笑的典故: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的典故。)
印度开悟大师,克里希那穆提也深知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他说“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多么严重地被语言所奴役吗?‘英国人’、‘俄国人’、‘上帝’、‘爱’这些词——我们难道不是这些词语的奴隶吗?既然 是词语的奴隶,你怎么能懂得某种整体的、未被词语所局限的东西呢?”
所以说,佛家说要破除“言语相”,也是这个意思,大部分人没意识到自己是词语的奴隶。
文字的本质:指月的手指
自从语言文字诞生之后,就不断的有人开始研究文字语言的本质所在。我觉得对语言文字定义最本质的还是佛陀的定义:文字是指月的手指。
他这里的月亮是指自然界及社会的一切存在物。而文字存在的本质就是指向他们。但是我们经常忽略这个本质,大部分人理解问题、讨论问题都停留在手指方面去讨论,而没有看到文字所指向的月亮。
这就必然导致了文字表达的局限性,本来每个文字都指向一个事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文字,每个人理解的意思并不一样。比如说,“品牌”这个词语,每个人对它都有属于自己的认识,它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层次、个人经历或者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所以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品牌,更具体来说,你所以为的“品牌”只是你眼中的品牌而已。就像莎士比亚说,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莫雷特。
为什么要说这个事情呢?
因为经常看到有些人在讨论同一件事,比如营销策划界都喜欢讨论“定位理论”这个事,有的人是定位的信徒,说定位如何如何好,有的人就大骂定位理论,说定位如何如何不好。其实这件事特别有意思。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词语的局限性,其实每个人貌似都在谈“定位”这一个词语,实际上,他们每个人眼中的“定位”都不一样,而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理解的定位,他们眼中的定位都指向的是自己已有的认识和经验。所以甲说乙不对,乙说甲不懂,这跟创造“定位”这个词语的人所说的完全不一样。
记得有句名言,我忘了具体内容,我只记得他的意思是“我所说的每句话的意思,只能被我理解,不多也不少”。这就是他知道文字的局限性,即使他尽力想把事情说清楚,但是每个人还是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务必记住:文字只是通往事实的媒介,是指引我们的路标,不要迷失在语言文字中,而忽略了它所指往的事实。
启发:要善于使用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词语
在了解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之后,我得到的最大启发,就是在与消费者沟通中,要尽量使用那些具有明确指向性,不容易引起误解的具象词语,因为具象的词语更有画面感,让人一听就明白的,比如说“香蕉”,你马上就可以呈现香蕉的画面,不会想到其他太多的意思。
对于广告人来说,无论是品牌命名还是广告语,也都要使用那些具有明确指向性、有画面感的具象词语,这样可大大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