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一个妈妈跟我诉说孩子的种种不听话,懒惰、不能自我管理,有钢不用在刃上,等等。
我很敬佩这个妈妈,她确实对孩子尽心竭力,而且她很聪明,采用了各种方法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只是近来,那些曾经起过作用的方法,似乎不好用了;我也很理解这个妈妈的委屈,因为孩子完全不在乎她的苦心,妈妈做很多事情,并不是要为难孩子,却引来了孩子的对抗;还有她的辛苦,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这个孩子写作业非常的慢,一笔一划倒是工整,但是要写到晚上11点多,写的人不觉得,陪的人干着急,又帮不上忙,恨不得急出心脏病; 还有她的无奈,孩子想象力丰富,妈妈想发展一下孩子的写作能力,结果,孩子对自己的才华,早已想好了出路,他说他要跟班里的一个女孩儿结婚,因为她的识字量是班里最大的,这样一来,就可以他口述,她来写。9岁的小男孩对结婚当然全无概念,他的天真的想法虽令人哭笑不得,倒一时也难以反驳。
这么聪明的、兢兢业业的妈妈都搞不定这个孩子,试想我能有什么办法,我只是一个陌生人。 即便我是咨询师,我也是个普通人,跟一个几乎是全能的妈妈比起来,我其实差太多。这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问题是无解呢?其实不然,只要是换一个角度,原本看起来是难题的问题马上冰消雪融。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来体验孩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现孩子并不是在跟妈妈作对,他只是在捍卫他自己的权力,自己使用自己的才华的权力。把钢用在刃上,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先把刀握在自己手上,能够体现这种权力的一个表现是:“我既可以把钢用在刃上,也可以不把钢用在刃上,我既可以把钢用在你认为的刃上,也可以把钢用在我认为的刃上。”一般情况下,亲爹亲妈都不能够容忍孩子的这种滥用,于是就会干涉,但是这种爱孩子的行为,在孩子看来,是权力的争夺,结果造成双方的角力,就像是配合不协调的拉锯,弄得双方都很累。在这种情况下,亲爹亲妈首先要做的是,耐受一下自己的焦虑,不去干涉孩子。这种不干涉,是基于一种尊重和信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可以拥有他自己,借用伏尔泰的话说,“我不同意你使用才华的方式,但是我誓死捍卫你使用才华的权利。”;信任孩子最终不会浪费掉他的才华,他会把自己的才华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且有很大可能性会用得比家长更好。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他可能会闲置自己的才华,可能会犯错,可能会走弯路。这都没有关系,这是他在寻找自己的才华的真正用途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东西。 允许这个过程,就是允许他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人生。 当然家长也不是什么也不做,至于做多少,家长基于爱一定能找到这个分寸。多数情况下,少做比多做要好很多,通常只需要陪着他,他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的道路。
这次的咨询,让我想起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也经历过一次类似的事情。我曾经忍受一个月不洗头,用以来宣告我对我自己的头颅的所有权,因为我每次打算要洗头的时候,我妈妈就会气急败坏,或者恨铁不成钢的说,“能不能为我把头洗一洗,”或者“就当是为我洗头,行不行?”每当她说出这样的话,我都愤怒到几乎要跳起来,我觉得,三言两语之间,她已经把我的头颅的所有权给抢走了,小的时候,表达愤怒的能力还不太具备,也不太敢,所以就选择了“不洗头”这样的被动攻击的方式。所幸,在一个月的拉锯战中,我最终赢得了我的脑袋,从此我非常自豪的自己洗自己的头发。当然,如果当时我妈妈说的是,“我来帮你洗洗你的头发。”这一类的话,我感觉可能会好很多,也就无须用让自己吃苦的方式来跟妈妈的无心之语较劲儿。
就叛逆这件事情来说,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太早了固然不好,太晚就更糟糕。我曾经在一家寺院见到过一件极端的事情,一位老先生,来寺院寻找他的儿子,同行的还有儿媳和刚出生的小孙子,来寻夫寻夫。 原来他的儿子,名校毕业,结婚生子后就跑来寺院出家了。也许那个年轻的师父会觉得读书和结婚生子都不是为了自己吧,也许他觉得他已经满足了父亲的所有愿望,终于可以作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