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观想#
昨天读书,读到“如何平衡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
第一步,首先是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赶巧,晚上便听到先生和女儿说,“你妈妈是个爱做家务的人”。
平心而论,我不爱做家务。但是在家人看来,我确实每天花了很多时间在家务上边,有时候甚至是“没事找事”。
我自己也很痛苦于这一点。时间分配上,做了家务意味着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少了,而一旦这个“其他事情”中包含着很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时,人便容易陷入焦虑中----为什么我不能把时间分配给更加重要、更加有意义的事呢?我的生活过得太没有意义了!周而复始。
我这样说时,那些有洁癖或者轻度强迫症的人或许比较能够理解这样的感受。有些事不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想去做,但是大脑的惯性思维却会强烈的驱使着我们去做,很难停下来。
当思维和行为的脚步总是不合拍,人便会活得很拧吧。
与其去挣扎、与这种无意识的惯性行为斗争,不如花点时间 安静的想想,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的行为举止?通过这样的行为,我们的内心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逃避内心的恐惧感
小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和哥哥一起住在奶奶家。那时候,看到哥哥每天在家不做家务(男孩可以不做),我也傻傻的跟着什么都不做,结果被奶奶骂,内心充满了恐惧。
后来发现,只要我按照奶奶的要求,她让我做什么家务我就乖乖做什么,就不会挨骂,于是“做家务=不挨骂”这样的内心逻辑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为了表现得好一点,我甚至会主动多做一些。
讨好他人
上了中学,回到了自己家里。那时,父母关系不太好,总是容易磕磕绊绊。于是,那个小小的我便总是小心翼翼的做个乖孩子,尽力讨他们的欢心。当我发现,父母加班很晚回家时,如果我已经做好晚饭并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他们就会特别开心。于是,做饭便渐渐的成为了我无意识中的一个习惯行为----做家务=让父母开心。
再后来,我会主动做更多的家务,扫地擦地、洗衣服,打扫家里的边边角角,反正目的就是尽我所能,让家里呈现出最干净的样子。当然,我内心的期盼则是父母的开心与和睦。
似乎从那时起,我便开始“爱”上做家务了。记忆中,那时的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家务上。
别人的需求vs.自己的需求
再后来,毕业结婚,和先生住在一间小小却温馨的屋子里。那时的自己已经习惯了每天做家务,虽然每天下班回到家都不会很早,但依然忙忙碌碌的把家里收拾干净。先生甚至和我开玩笑,“家里这么小,有什么可收拾的?”
但是我开始发现,我在做家务时,先生却在一边不停的叫我,想让我陪他打游戏、上网、看电影。可我总是放不下手里的事。
渐渐的,我开始感受到,自己的需求与别人对你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我不断的告诫自己,要陪好先生,夫妻关系很重要。可是长久以来形成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已经很难停下来了。
先生被陪伴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便开始转换需求。看到我每天在厨房里打扫,便开始要求我每天为他做饭,而且必须是他的家乡口味,真的很挑剔。
当初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两个人每天下班开开心心的在街上觅食,怎么突然间就不满意了,突然就嫌我不做饭、没有家的感觉了。原来,那是他的一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且看起来无望得到满足时,他便转而提出另一种需求。背后的潜台词是:他需要被重视。
从此,我每天下班后忙着赶回家,忙着做饭。原本在厨房里还帮把手的先生完全甩了手,只管坐等现成,还挑三拣四。
我小时那种内心的恐惧突然又回来了,不做家务=挨骂,饭做不好吃=先生不满意。
我本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做饭,厨艺也很是一般。为了讨好先生,我只能通过不断的做来弥补饭菜质量平平的事实。
这一做就是十几年。
观想
就如当年在先生的需求(做饭给他吃)和自己的需求(不想做饭)之间徘徊并败下阵来,现在的我,在自己的精神需求(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惯性行为(做家务)的这场较量中,似乎也很少胜利。
不得不承认,人的惯性行为真的很强大。
就如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已经不需经过大脑的思考便可以无意识的完成。就如我看到水池里脏乱的碗碟就会想都不想就挽起袖子开始收拾一样。
如果,我这样不多思考,顺着惯性过完一天,自己便会陷入焦虑、陷入对自己的不满与批评中,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做的都是无意义的家务,觉得自己没有按照心中的规划,为了目标而努力做些什么。这样的批判和不满可以列出很多很多。然后第二天,依旧是一样的循环。
生活最可怕的就是无意识,说严重点,就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我们经常给自己设定目标,我要改变,从明天开始我要如何如何。但往往不会成功。
究其原因,改变只是表象,只是设了个目标,我要去朝着那个目标努力。但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个藏在身体里或心里的强大的“拖后腿”的无意识的力量。于是一再失败,然后质疑自己的意志力与决心。
让意志力与无意识的力量一争上下,感觉有点自不量力。就像每天清早,当我收拾房间时,心里总是惦念着,我这会儿应该趁着一早明媚的阳光去阳台上读本书,或者去好好的构思一篇文章。然而,我却并没有朝阳台走去。
直到懂得了观察自己的想法,甚至说去挖掘自己的想法。我看到了自己从小的恐惧,知道自己无意识里一直在讨好别人,看到了自己从未把自己真正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当看清了这些,有没有放下手中的家务立即投入自己喜爱的事物中变得不再重要。虽然依然是做家务,但是心里知道或者说能够感受到,那里有些恐惧----小时怕被骂,怕父母吵架,怕自己不做好这些就不是个好妈妈好妻子(何时给自己定下这条标准的呢?)。
进而,我看到了自己奇怪的内心逻辑----好妈妈好妻子就是要做饭收拾家照顾家人。哈哈,当我这样写出来时,才意识到,这个想法真的太奇怪了。
我明明认为好妈妈还应该学识丰富、幽默风趣、有一技之长、事业独立,还有要管理好自己的身材。但是这些,不被无意识的力量支配,需要真正靠自己的意志力与自我管理去实现。
如果仅仅被无意识支配,那我只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家庭主妇。难怪连先生眼中的我都是个爱做家务的人。
我当然不希望自己在他眼中是这个样子的。
用意志力与无意识抗衡无法获胜,但拿意志力与有意识来抗衡却是可能的。当我不再想都不想就去做家务,当我清清楚楚的知道我在做什么时,便可以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把行为引向自己期待的方向。甚至和惯性行为玩一些小游戏,不去想那些家务事,一早直接拿上一本书把自己带到舒服的阳台上坐下。
虽然未必每次都会成功,但至少可以一点点累积成效。毕竟,饭还是要做的,家还是要收拾整齐的。当有一天自己能做到不纠结的做家务时,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