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Vincent Ruggiero 的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由于刚读了被誉为批判性思维界圣经的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之后,读起来这本书觉得十分轻松。
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诸如你是谁,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什么是真理?
第二部分主要详述了我们会犯的错误:
1.我的观点总是更好的
2.拒绝改变
3.倾向于随大流
4. 面子第一,观点第二
5. 固化思维,将特殊一般化
6. 过度简化
7. 匆忙下结论
8. 站不住脚的前提假设
9. 逻辑谬误
第三部分则给出了策略:
1. 正确地认识自己
2. 善于观察
3. 理清论题,细化问题
4. 寻求证据
5. 阐释论据
6.分析观点
7. 得出判断
该书最大的优点在于:每一章节后面都附有练习,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可以回顾本章所学到的方法,或者去辨别思维的错误,从而优化自己的思考。但是许多读者往往只看章节内容,以为自己都掌握了,从而忽略了练习。而我认为,这些练习不仅是在读的过程中去做,并且有些问题我们有可能当时思考不出来,在读完书之后,可以反复地去看这些练习,逼迫自己去思考,从而达到读此书的目的。
除此之外,该书用词相对简单,并且里面的一些句型,中国学生应该不陌生,至少在我教的考研写作中,有些句型我鼓励学生去用。因此在语言方面,读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因此,我鼓励大家可以直接看原版,而非中文译本。
如果想更好地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作者建议可以问自己如下问题:
1. 有什么东西影响和塑造了我对自己的认知?他们是怎么影响我的?他们是如何影响我的个人形象的?
思考:我想是自己逐渐塑造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我对自己的认知。
世界观让我知道、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除了我的生活方式,还有许多我没有见过的却也自洽的生活方式;人生观让我知道我自己想要追求什么,了解自己的意义,甚至了解自己每天奔波忙碌的意义;价值观让我去面对这个纷杂的世界,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我该在这些对立中如何选择。
三观交融起来,影响我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这些决定影响了我的行为,而正是这些行为塑造起了我的个人形象。
2. 在什么情况下我是一个可以批判性思考的个体?而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不能独立思考?
思考:在交流过程中,如果我心平气和、不带主观色彩或者不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 别人的时候,我可以理性地思考、平等地交流。而如果我一旦萌生我的观点就是比你的好,甚至将观点上升为对人的批评时,就会被情感控制,而不能独立思考,
3. 我对真理的观点在何种程度上是有依据的?
思考:我们可能会被自己的感知所欺骗,并且我们掌握的信息有可能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因而我们自己认为的真理在别人来看来有可能是不正确的,或者我们这代人认为的真理在下一代可能就是谬误了。那么究竟我们怎么样来面对真理?
大抵应该是这样的心态:我知道我自己不是全知全能的,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同时我不可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时更细致一点,思考时更全面一些,下结论时更谨慎一些。如此地话,我就有可能更加接近真理了。
4. 我能从事实中分辨出道听途说和谣言吗?我能辨别出假设和猜测吗?
思考:我们在提出一个结论的时候,要提供得出该结论的论据,如果论据合理,推论恰当,我们才能称之为结论。如果不是,就只能是个人观点,甚至是道听途说。
假设就意味着交流者假定我们已经知道的一些事情,从而在对话中将这些知识设定为交流的前提,而如果交流双方并没有对假设达成一致,则会风牛马不相及。
猜测则是基于感觉或者直觉对问题提出评判,并且自己也不确定它是否正确。比如:我们猜测,明天可能会下雨。或者 在聊八卦的时候,我们会说,他有可能真出轨了。这些都只我们基于零星事实而做出的主观猜测。
5. 我对自己的观点通常是什么态度?在交流时,我是否总认为“我的观点是更好的”?
思考:由于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同时我们了解的信息可能会有偏误,因此包括专家的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可能出现错误。因此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我们最好做好足够的观察,有充分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是依赖于自己先前的习惯或者直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成长,要不时修订自己的观点,不要因为对某件事情熟悉了,就故步自封。
在与人交流时,大部分人都会有我的是更好的这种想法。并且大家都不愿意去改变,因此造成沟通过程中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