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二、別(分三科) 酉一、正見【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總略此二合名正見。】 八聖道裏面第一個是正見,這個先解釋正見。 「當知此中」:這個八正道裏面這個正見是什麼意思呢?「若覺支時」:就是在七覺支的那個時候,所成就的真覺,就是見到無我的真理,那是真實的智慧。「若得彼已」:你若成就了那個真覺,那個真覺是無分別的智慧。「以慧安立如證而覺」:但是你自己成就了以後,你還應該利益他人,所以應該用你後得的智慧,用這個語言文字來表達你的真覺的境界;就是「如證而覺」,如你所證悟的真理,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來覺悟他人,那麼這是後得智。這個後得智加上所得的無分別的真覺的智慧是根本智,這兩個「總略此二合」起來,「名」叫做「正見」。這個正見,就是根本智和後得智合起來,名為正見。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九頁:《若覺支時所得真覺等者:此中真覺,謂根本無漏智,於聖諦理證現觀故。從此無間,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善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當知此即後得無漏智攝。》 「若覺支時所得真覺等者:此中真覺,謂根本無漏智,於聖諦理證現觀故」:這裏面說那個真覺,這是真實的覺悟。這個《三國誌演義》,劉備三顧茅廬,他說,「大夢隨心覺!」我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真覺,謂根本無漏智」:這是根本的無漏智,無漏智是根本的,後得智是由根本智流出來的。所以對後得智來說,這個真覺是根本智。它是無漏智,這個根本智是清淨無染污的,叫「無漏」。「於聖諦理」:他對於苦集滅道的四諦理,「證現觀故」:成就了無分別的智慧了。這是解釋這個真覺。 「從此無間,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從此無間」:從這個根本智不間隔,就是出觀、出定的時候;出定的時候,這個後得智就是有分別了。有分別的時候,「得唯法智」:就是唯獨是正法沒有我可得,只是色受想行識,只是眼耳鼻舌身意,我是不可得的。「得非斷智」:這一切法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因緣是相續下去的,不會作善沒有善報,作惡沒有惡報,不是斷。「得非常智」:一切法都是有生滅變化的,所以也不是常。有生有滅就是不常,相續所以是不斷。「得緣生行如幻事智」:這個非斷、非常的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實的。所以這個時候,這個聖人才有這種智慧,通達了無我的空性、也通達了緣生行是如幻如化的,這都是聖人的智慧,凡夫這兩種智慧都沒有成就。 「善為他說,宣揚開示」:聖人因為自己覺悟了,他能善巧地為別人去宣說這個道理,「善為他說,宣揚開示」。這個「善為他說」這句話是總說的,「宣揚開示」是別說的。能宣揚這樣的苦集滅道的道理。開示,就是有疑惑也能解釋,這叫開示。 「是名以慧安立」,這就叫做「以慧安立」。由他的智慧能把他所覺悟的道理表達出來,叫做「安立」。「如證而覺」:那麼別的人跟他學習,也能如他所證的也可以覺悟、也能證得。「當知此即後得無漏」的「智」慧,屬於這一類的。那麼這可見八正道的正見,是包括兩種智慧,這個和七覺支那個擇法覺支有一點不同,擇法覺支是根本智。酉二、正思惟【由此正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名正思惟。】 下面是第二科正思惟。「由此正見增上力故」:這位聖人他有正見的強大的力量的原因,他所生起的這個出離的思惟、無恚的思惟、無害的分別思惟,就叫做「正思惟」。因為這裏邊沒有錯誤的成分在裏邊,就是因為有正見的力量,他生起的思惟都是清淨的。這上面就是出離的思惟,出離就是沒有欲,沒有貪欲,也沒有恚、也沒有害,也沒有傷害人的這種分別心,這樣的分別思惟就叫做正思惟。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九頁:《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者:謂即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應知。》 尋和伺就是粗細的不同。【若心趣入諸所尋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 這一段就是解釋前面這句話的。說是若是這個聖人他出定了以後,他若在定裏邊,他在根本智的時候是無分別的;他若出定的時候,他心裏面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他心裏面也會有分別,有分別就是由無分別的境界趣入到有分別的境界的時候,他心裏面也有尋思。他的尋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的尋思」:只是這樣子而已。看《披尋記》。《披尋記》九七八頁:《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者:謂唯尋思出離無恚無害分別相狀故》 是這樣的清淨的思惟,對人都是有利益而無有傷害的。就是眾生觸惱他,他心裏面還是清淨無染污的。(2018.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