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的距离意味着什么?
一天的距离可以改变一个行业。
年末要征订报纸,想了想要征订哪种,却又似乎哪种都不需要征订。一年内,自己获取资讯的模式已经悄然改变,手机中的新闻APP+微信订阅号,正在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
及时性的信息可以通过新闻APP获得,当天发生的事情当天就可以知道。而传统的纸媒因为要印刷、分销、购买,往往需要间隔一天才能到我们手中。于是,在报纸上阅读的资讯通常是关于昨天的内容,通过报纸来阅读的是历史。只是,这个历史与我们只间隔一天,看起来不那么远。或许在过去,这一天的距离不见得有多远,但在一个及时通讯的时代,一天已经让人感觉到历史的味道了。
深度的内容可以通过订阅号来获取,微信订阅号大多是基于专题区分、小众社群来做的,信息的针对性、专题性更强。即使是报纸生产出来的内容,大量新闻从业人员之外的人,会将这些信息收集、整理、推送到有兴趣的订阅者。从内容传递层面来讲,快消式的新闻、深度式的报道,都可以在手机这个媒介上获取。如果觉得手机阅读过于碎片化、难以深入,还可以利用插件将内容同步到电脑、kindle、IPAD等大屏幕的阅读设备上,自己选择适当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阅读。
如此,报纸在信息传播层面的价值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但并不是在否认报纸内容层面的价值。我们仍然需要大量高度专业化的记者、编辑,将海量的信息筛选、过滤出来,满足我们对于世界的好奇心。内容生产者的价值会得到突显,渠道掌控者的力量在削弱。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人人都在追赶这一天的距离。
受制于纸媒的局限,这一天的距离报纸仍然很难追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这个趋势夸张地推演一下?在信息传递越来越迅速的时代,纸媒这种介质因为这一天的距离,会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不是眼下几年的事情,而是未来几代人会发生的事情。报纸或许将会成为一种档案,即使这种档案只是记录昨天。
从积极的角度来讲,这或许是媒体的新生。媒介虽然变化,但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的需求仍在,纸媒的萎缩带来了其他的媒介的成长。舍弃一个容器,收获更多种希望。
一天的距离足以让报纸成为一种存史意义上的载体。
这是信息时代的相对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