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妥协了,说:“那就再睡五分钟吧。五分钟后必须起来,好不好?”
我听见了,说:“不行,时间一到必须马上得起来。我们看看谁先穿好衣服!”
小松一听,赶紧爬起来,跟我比赛穿衣服。
这让我联想到,有很多家长吐槽,孩子上了小学后,真是各种问题出来了。
最明显的是,早上的时间变得超级紧张,如果哪天交通状况不佳,再碰上孩子稍微磨蹭一点,那情况更是疯狂像打战一般了。
所以,为什么不能多躺五分钟呢?
因为这五分钟是集中培养一个孩子拖延症的五分钟。
在这五分钟里,孩子很舒服,因为可以躺着,不用起床;
在这五分钟里,孩子又很痛苦,因为时间在一点一点地过去,他最终还是得起床。
在这种痛苦的衬托下,这种短暂的舒服又会显得特别舒服。
在这样的舒服和痛苦中,孩子毫无收获,只是在强化和酝酿拖延的心理。
渐渐地他会知道,很多事情是可以拖延的,而且会拖延得非常舒服。
小孩子拖拉磨蹭,似乎是一件很普遍的事。
尤其是当拖延症小孩,遇上了急脾气的大人,一个会觉得生活好紧张好有压力,一个觉得过得好累好心烦,两个人都要崩溃。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叫做拖延,孩子做事拖拉是正常的吗?
什么叫做拖延?
一般来说,一个人在做事情时,总是在最后期限前才完成,甚至没办法按时完成,这种行为就叫做拖延行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慢并不一定意味着拖延。
因为受先天气质影响,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特质和生活节奏。有的孩子性子比较慢,所以同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会比较多,但不一定就是他拖延,就好像乌龟和兔子,我们不能说乌龟比兔子更拖延,因为它们做事的速度和节奏不一样。
所以,这也需要家长们对于慢性子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拖延?
一、自我认知的原因
有的孩子时间观念较弱,做事缺乏紧迫感。
从自我认知上,孩子不认为拖拉对自己有什么不好,有的孩子全部依赖父母长辈催促,自己根本不上心。或者家庭中有不良示范存在,例如有的家长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有的家长自己就喜欢懒床不起,这些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没有时间概念,表现散漫、任性、规则意识淡漠。
第二、情绪的原因
情绪类根据性格不同又分两种,一种性情较缓的孩子。跟不上父母或周围人的节奏;或父母教育观念不一致、亦或朝令夕改,孩子思维被拉扯,无所适从,还常被催逼、斥责。
长期下来,孩子事事没劲头,有一点破罐子破摔,从不主动适应周围环境,表现懒散,拖拉、消极、被动。
另一种孩子性格不慢,除了自己特别想做的事之外,其余的事总是拖拉。他通过拖拉行为与父母、老师抗争,以获得自己学习、生活的主控权,这类孩子要自己说了算,渴望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
这两类孩子内心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但做事不在状态,缺少动力,表现较被动。
第三、能力的原因
有时候孩子表现得很拖拉,其实是想逃避做这件事情。
曾经有位妈妈跟我说,孩子以前学习习惯很好,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作业写得特别慢,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和孩子沟通完以后才知道,原来妈妈每次在他完成作业以后,会给他布置额外的课外作业,他只能通过拖拉磨时间来逃避这些作业。
其实我们自己或多或少也有过这种体会,心里很抵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怀着侥幸心理企图躲过去,孩子也是这样的。
怎样应对孩子的拖延?
针对拖延症产生的这几种原因,家长们可以怎样来应对呢?
■ 首先,做个“懒爸爸”“懒妈妈”
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本该自己做的事情都有大人代劳。长此以往,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变强。
所以,家长要学会“偷懒”,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放弃依赖性。
如收拾书包、整理玩具,家长要尽可能地把这些小事交给孩子来做,让他们从小事中培养独立的习惯。
■ 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家长可以先预估一下孩子做这件事大概所需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来制定计划表,让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决定权。
并且记得余出时间给孩子自己来安排他想做的事情。
比如说,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放学回家后的时间安排表,先一起来讨论放学以后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如写作业、阅读、打球散步、练琴等等;然后和孩子一起预估做每件事所需要花的时间,做成时间计划表。
这样,就能让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掌控感,和孩子一起制定时间表也能让孩子更愿意去执行。
■ 强化孩子对时间的概念
很多孩子做事情磨蹭,是因为真的没有时间概念,不知不觉就过了截止时间了,这就需要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的时间观。
一般来说,从孩子3、4岁开始就可以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了。
比如,小松有时候会在IPAD上看视频故事绘本,每次在看之前我就会和他约定好看多长时间,然后一定会在手机上设定好闹铃,闹铃一响他就会自觉地关上IPAD。
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培养他的自控力,另一方面也能让他有一些时间概念,5分钟大概是多久?10分钟又是多久?并且,长此以往,孩子做事情就会更加有计划性,更加有条理,对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 理解与鼓励
另外,爸爸妈妈们的理解和鼓励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性子比较慢和有些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慢热,做事情很有耐心,但是速度比较慢,如果爸爸妈妈这时候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而是给孩子贴上了“拖拉磨蹭”的负面标签,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以后做事情反而越来越慢、越来越没自信。
所以对于慢热型的孩子,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根据孩子的节奏来设定目标,多去理解孩子。
而那些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往往都很高,这时候如果爸爸妈妈因为拖拉而去严厉地指责他们,只会让他们更加没自信,更加没有勇气迈出去。
相反,对待自我要求过高的孩子,家长需要多去鼓励他们,让他们看见每个人都有犯错和不完美的地方,帮助他们更好地接纳自己。
■ 适当赋权
我在钟思嘉所著的《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这本书中,看到有专门提到一个“自主时间”的概念。
“自主”指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在心理学中,“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主时间就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没有干扰他人,对他人、对自己都没有危害的行为都可以做,即使发呆、发愣、躺着、幼稚行为、晃来晃去、无所事事都可以,父母无权干涉。当然,他也可以读书、看报、运动、玩游戏、看电视、打电话、上网等等,只要没有违反你们的约定就可以。
摘自《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
可以看出,这个自主时间其实就是专门留出来给孩子放松神经的。
如果孩子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以外一直都在一个个的目标和任务中度过,他就一直会处在紧张状态。
没机会放松,这必然导致孩子会不受控制地自我“放松”起来,具体表现就是在不该放松的时候,比如做作业的时候,他挤出时间来“自主”,开始发呆、走神、拖延磨蹭、捣乱等等,其实他这些行为都是在放松神经。
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了。
另外,我们也要适当的让孩子感受到拖延的后果,为自己的拖拉行为买单。
比如早上穿衣服这件事,很多家长总要督促孩子快点穿衣服,要迟到了,可孩子呢,总是不急不忙的,有些心急的家长直接就自己给孩子穿了,所以孩子就有了一种'我不穿妈妈会帮我穿‘的心态,这样他根本不急。
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穿,如果他拖拉,到时去学校就会迟到,走在路上,看到没有一个小朋友,这时他就要心急了,到了学校老师还要说他,那他就会知道,下次再也不能这样拖拉了,如果拖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当孩子发现拖延并不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时,孩子反而会更加青睐这种行为,但适当的让孩子吃一回拖延的亏,孩子才能够明白拖延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受到小挫折后,孩子对待拖延的态度也就会发生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