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来,眼睛还未完全睁开,手上已经打开了微信,看看昨晚自己发在朋友圈的消息得了几个评论。
白天一二个小时不去瞧手机,就觉得心痒痒。
哎呦,该做的重要事情都没做好啊!
这真是不堪回首的日子!
这问题出在哪里?
该怪这个时代诱惑太多?
还是该怪自己定力不足?
问题绝不是出在时代本身,没有坏的时代,只有经不起诱惑的自我。
如果我有坚定的自控能力,外面的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
人在江湖飘,总得学两刀。
我发誓要拯救自己,不让自己死在碎片化里。
在那个遥远的上上个月,我翻出收藏夹里,放了很久都没好好看过的多位时间管理大伽的秘籍。经过逐个试验,整理出了一个“碎片化时间管理三情法”。
三情,说的是情境、心情和事情。
情境,是指环境和场景,不同情境有各自的局限和优势。
比如在办公室的情境里,网络、办公设备齐全,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快速处理手上的事情,但被上司、下属、同事、客户打扰的频率也高,绝对不适合考虑重大决策。
家里环境舒服,适合阅读学习,但常常会放纵自己,一会儿去看电视、一会儿去洗衣服。
在休闲场所,比如咖啡馆、茶馆,环境幽雅,只要花上几十元点杯饮料,就能让自己拥有一个全神贯注不受打扰的空间,这时很适合思考重要事情、会见重要朋友。
记得某位作家说他的大作都是在星巴克完成的。
所以,不同的情境下适合安排不同的事情。
心情,是指当下的情绪和自我状态。
如果你在失恋般的心情下去做自己的未来生活规划,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这种心情只适合闭眼休息放松、听一会音乐、刷刷微信朋友圈。
当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回来之后,就适合挑战高难度的事情了。
事情,分大事难事、小事易事。
平时有意识地积攒一些小事放到碎片的时间去处理,比如阅读一篇事先收藏的微信好文、回复朋友的问候、集中时间回复简单邮件。
保留大块的时候处理大事难事,毕竟人的能力还是要经历了大事难事后才能真正成长。
可以把一些大事化整为零,把一些准备事项、独立事项放在碎片时间去处理,当大块时间到来的时候,能很快地处理关键内容,保证完成的质量。
比如说,做一个新课程PPT,我会在碎片时间先收集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归结成一个文件夹。
然后再找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把逻辑结构整理出来。
课程骨干结构有了、资料素材有了,再安排一个半天的时间,把PPT做完。
最后再找几个碎片时间把PPT的页面逐页美化,这个重要的事情就完成了。
在合适的场景,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选择合适的事情,就能投入高效地完成。
投入后将能享受到非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不论你是投入地做了个面包,还是投入地签了个大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