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一网评,对某电视“主人公”的所言所做非常愤慨,惹了一群观众狠狠的批评。我听到后,觉得这位演员演得确实很出色,把观众带入了戏中。看电视容易觉察这不过是电视剧,是演给我们看的,不用太当真。但即便如此,还是容易耿耿于怀,把自身的情绪给带出来了。那么问题在电视剧及剧情中的人物么,还是在看电视剧的观众呢,我们看电视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幸福还是弄得烦躁不安呢?这个倒是让我有所反思了。
本来以为自己一般不会掉到事件中去,也极少被烦恼和假相(电视剧)带进去,但今天早晨却有几分钟差点被干扰了。当时,有个朋友的电话过来,其实和我没什么关系,对方只想探讨个事,但做法和态度不像来请教的,倒像是指点指点我该怎么办的。无论用心理学、管理学、人际学还是国学的原则,我其实有很多方式可以支持这位朋友,可惜,对方并没有任何真想聆听的状态,我只好等待恰当的机会了。
挂好电话后,有几秒钟为对方叹息,怎么会这样呢?但是,我很快就觉察到,不是对方的问题,对方其实是来考试我的反应能力的,这何尝不就是一部“微视频电视剧”呢,我们都在扮演临时的群众演员,只是对方演得太像了,我偶尔也掉进剧本里了。为别人叹息或者担忧,其实已经把自己能量往低拉了,自己已经中招了。既然事上本无事,我何必替古人或剧中人叹息呢,那要消耗我多少的力气呢。关键是随时随地,与境上某起烦恼之心,并升起对人对事的仁爱利他的正念,这才是随缘修身的重点啊。
“不以落第为耻,以落第动心为耻”、“不以利益损失为耻,以利益损失动了烦恼愤恨之心为耻”,这些是阳明先生真修身的功夫。自己虽然赞叹欣赏,确实连皮毛都没有学到啊。如果一个电话、一个电视剧甚至他人的一个眼神,就能把自己的快乐、喜悦和幸福给带跑的话,那早就不知道在事件与环境上动了多少次“烦恼心”了。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事情属于因我而起的“我理解的现象学”,属于后评价的“我以为”的事情的解读层面,因为事情早就过去了,所谈论所在思考的都是“大脑中的所谓理解”而已。心情则是这一刻的状态,这一刻如果心平气和、喜悦自在,再谈什么所谓的“事情”其实都如阳光照耀雾霾,刹那间就能晴空万里了。
事情不能干扰人,能干扰人的是“自己内心落在了评价事情的那个角度”。这好比我们接入了手机网络,整个网络中有无限的几辈子都看不完信息量,但如果我们只看其中的几条信息的某人解读,而生起了烦恼不满,就会错过整个网络的浩瀚无穷,就好比自己是亿万富翁却到处乞讨一样,为了一个别人给的“馒头”而忽略了大海的无限美好啊。
来到我面前的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和天使,他们来考验我“境上生善良利他之心还是落在烦恼难过之心”,考考我诵读经典后是否言行一致了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唯有感恩,并反求诸己,才不愧良师益友的谆谆教诲,才不至于错过呼吸之间的学习机会。
感恩每一次的遇见,背后一定有美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