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姐姐在朋友圈曾这样写道.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真正的命题有三个:
1.认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2.寻找值得投入的领域,投资自己生命的注意力和时间;
3.在爱与被爱中心智成熟。
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群体来说,这三点好像都有些遥远。因为它们都需要时间的思考与累积。特别是对于第二点,是很多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应届生的苦恼,这也是现如今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病毒”之一——迷茫。
如何找到值得自己投入的行业/自己热爱的领域?
别说投资注意力和时间了,就是能找到这样“值得投入的领域”也要花上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在自我认知不清的情况下,又很容易走弯路....
那么这个问题该怎么破解?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知道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利用“活在未来”的思维方式选择企业以及“未来比今天更重要”三个观点。下面将继续与大家分享以下几点:
四、我们为什么会迷茫?
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所一直奉行的思维方式,因为自我情况是可以经过个人努力来改变和调整的,比如上大学,就是改变自我的过程。
我们或多或少都是对自己有所了解的,而不太了解的恰恰是校园以外的外部环境。
在校园里的职业规划课主要集中在自我性格的剖析上:你是什么样的性格?是适合与人打交道,还是偏向于与数字打交道?其实长远来看,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校园里绝大多数同学对外部环境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如果不信,来看一个常年都有的案例: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75%的人工作第一年就跳槽,80%的人第二年跳槽。问题来了,两年的时间能不能做出成绩来?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在任何行业,没有3~5年的积累是很难做出成绩来的,一直如此的话,最终只会泛而不精。所以这个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有才华的穷人,不是他们不努力,不聪明,而是没有适应外部的环境。
对外部环境缺乏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是应届生们迷茫的核心原因;对获得的机会,没有充分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把握,这是问题所在。
对外部环境的客观规律性认识非常关键。比如说,清朝后期有几位皇帝,如光绪、咸丰和道光,他们甚至立座右铭在桌子上:绝不大兴土木、省吃俭用等等。但是他们所处的外部条件环境不允许,所以清朝后期的100年才会如此悲壮(仍旧大刀长矛)。因为他们不知道竞争对手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了(已然洋枪洋炮)。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每个人吸取。
五、先就业?先择业?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各自不一,在整体经济困难,就业率较低的时候,一般政府和学校都会希望引导应届生先就业再择业。对此,暂时先搁下这个问题,来看一个小例子:
据相关研究,在目前的北京,做一个在商业核心区域的快递员或者送水工,月薪能达到6k-7k。如果在国贸或者中关村这样公司高度集中的区域,月收入上万也不奇怪。只是很累很辛苦。相信这并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想要长期从事的方向,短期积累一些钱,或者还大学学费贷款,或者帮助家里解决经济困难,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这样的工作无法形成长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就像上篇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即使在一个有前景的行业里,在一家小公司从基层做起,也比去一家没有行业前景的公司要好。
在今天,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以综上所述,先择业,不选择就没有意义。
六、怎样更好的求职?
说个很现实的话题:当你去一家公司或单位应聘时,请问你了解这家公司吗?了解这家公司的历史、文化、经销渠道、竞争对手以及未来愿景吗?
换个角度想:这家公司了解你吗?了解你的家乡、兴趣爱好、教育背景、能力特长吗?相信你会说:不了解。
那么你认为是公司了解你容易,还是你了解公司容易?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面试之后,该公司要A同学而不要B同学的本质原因:你没有充分了解你的战场和你的谈判对象。
有一篇报道说,宝洁公司招聘的最优秀的学生是数学专业的一个本科生,为什么他会被录取呢?因为他说他做了足够的准备工作,以至于在面试中,当他说出宝洁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是蜡烛时,连面试官都不知道,能不被录取么?
因此,作者指出主动求职的调研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寻找公司里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业务;2.要知道并且见到对你起关键作用的人;3.明白你要和谁谈,谈什么,有没有共同话题?知己知彼,决胜千里。
上述那位学生主动求职的每一步,都是符合这三条标准的。即知道企业招聘的要求和目的、彼此共同的双赢点在哪里、学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为双方寻找共同话题,体现自我的价值。
PS:个人前段时间为了争取到一家公司的面试资格,面试前特意在他们的官网上背下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还写了一份3200字的行业分析报告,无奈由于硬性门槛较高还是未能如愿。这让我想起了吴军老师在《吴军的谷歌方法论》专栏中的一篇文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至少努力做到不悔,其它的就交给运气吧,如此也是甚好的。
《趋势的力量》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对于内容我只想说:要是我在大一的时候就遇见它那该有多好...可惜“活在过去”的思维方式并不能为自己增加任何积累,而时间也只会越来越快。
这本书很适合对自己职业规划不清晰或者人生规划无定位的人读一读,利用时代趋势的力量找到正确的方式去努力,才能在未来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最大化(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互联网时代趋势来临,随着腾讯和阿里以及网易的崛起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罗振宇老师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用正确的方式做一件正确的事,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正确的努力一直都不会被辜负,时间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