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地方,人的灵魂都站在光明与黑暗两个半球之间,处在必要与自由意志两处永远敌对的帝国的边界上。——卡莱尔
灵魂是什么?
有答:一指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不生不灭,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二指生命的精神、思想、情感等;三指人格,良心;四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五指产品中流露出的能够被使用者认同的价值观念。人类学家之研究,推测距今二万五千年至五万年前之人类,已具有灵魂之观念,或人死后灵魂继续生活之观念。然大抵而言,原始人所具有的简单古朴之灵魂观念,往往含有强烈的物质性格。直至宗教、哲学渐次发达之后,人类之灵魂观始趋向非物质化之“精神统一体”。没有证据表明死后还有生命,也没有证据表明死后没有生命。生理医学家证实:通过研究大脑神经细胞(神经元)突触之间信息之间的传递,认为灵魂(意识)是大脑特定神经细胞的活动。
这些都是通识教育里的一些说辞。而我想表达的却是另一层的解读:
灵魂是一个可以对“自我”获得认知的存在体。
自从有了自我的认知,灵魂便得以行使祂对自我的独立主张(又曰独立意志),继而进行与自身密切关联的行为实现和判定了断。
因为知道这个“自我”终有一天会消亡的,祂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体,但这个“自我”认知却又总想有个永恒都存在,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在很早以前,远古的圣贤们就发出了“生即是苦”这样的感慨,佛陀就是这种声音的代表。
爱智的拥有是隶属于苦行中的修行者们,而绝不会是快乐里傻白甜的群涌者们,因为祂时时都在考量着“自我”存在的价值,但祂却始终得不到一个满意解。
于是,摆在爱智者们面前就又重新分化出这样两条路径:
1,继续追问下去,不断地努力地探索下去。一如科学的认知观,明明知道它是错的,它只是一个有限的“正确”,却要自不量力地不断寻求这一脉的深入和扩容,保有一方永无止境的探索心境;
2,停止追问,彻底改变顺向思维方式,不再去劳个鸟神,采取逆向内窥思维或只做静止观想。一如宗教的信仰,既然已经知道“自我”是个有限量,那么把这个“自我””皈依到某个无限量的大神(上帝)麾下,又何乐而不为呢?大神负责无知域的管理,我只负责我所能感知到的自由或约束过程,并降低所有关于人欲的贪婪之念想。
对于前者,我们通常把祂称之为有学识的进步家,譬如笛卡尔和爱因斯坦等;对于后者,则被众多人称之为智慧的拥有者,譬如佛陀和老子等。一个不断地向前探寻,另一个不断地向后反思,倘若我们把认知的轨迹视为同维度里的一个大圆的话,那么牠们之间可能存在交汇处——无穷原(远)点。我们也根本无法判定“苦中寻乐而豁达开朗”和“乐中知苦而觉悟明了”这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哪一个更明智。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用不着去这么过度思考个般究竟。在日常生活,他们所能进行的心智模式就是可以进行的、能够真切触及到的幸福满足感(或数学期望值)。因此,降低生活的欲望值和分化单一矢向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但在某地儿,这些看似能够力所能及的行为都成为一种困难的发生,因为某种无形的压力和胁迫,他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或物质或精神的)“贫穷”与“饥饿”困境当中,于是,“贪婪”就成为了他们感性与理性纠缠间的条件反射,作为过程里的第一首先项的渴望。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悲的存在发生——苟活中的无奈——私而无思,公而无恭。
当我把“灵魂”这个存在实有体从能量中剥离出来的时候,以为祂就是空集或思数集里关于“序”的一团带有自性边界并具有自我独立开发域的云整合算法,祂借助能量而涌动,随着涌动而鲜活于无形于有形之中。
万物是个熵增活动,生命却是个熵减活动,这的确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件发生。无论是无机生命,还是有机生命,它们都是一种运动。既然有这运动现象,那么必然会有个“第一因”的存在,作为祂第一推动力的坐拥者。信奉上帝的人们会说,这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之所在!信奉老子的人们会说,这就是道法自然而然的运作表达。
问:你自己又是怎么的一个观念呢?
答:存在就是过程,过程就是存在。可实,可虚,根据自性的需要,你所能涌现出来的念头,并不是没有缘故的,一切皆有可能,包括“宇宙就是一个虚拟算法的云团”,包括“光就是生命”,包括“我们都是光的聚合物的子集”,包括“这第一因缘起的作用力,就是你自性存在对于自我的认知发挥的作用”……
巴尔扎克如是说:“人类的灵魂真是个精灵,它能把一根稻草变成金钢钻;在它的魔杖指挥下,迷人的宫殿出现在眼前,就像田野里的花儿,一朵朵在太阳热力的烘暖下绽开那样。”
你觉得灵魂若是绽放开来,哪会是个什么样子?
有想,可能就是一朵光之花,也可能是一首关于光自在体的旋律眷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