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前两篇的延续,探讨如何解决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思维泥淖问题。
什么是思维泥淖
从 分析自己的写作训练过程 中我遇到的实例来看,
遇到无法跨越的障碍时,没有足够的意识去停止继续前进。比如上一篇的重构,我写到中途时,开始感受到自己对这个话题的无力。慢慢地,原先的几个思考方向都无法继续,可是我没有停下来调转车头的意识。这个时候,就像一头硬怼着火车的黄牛,陷入了思维泥淖。
思维泥淖就是,明明已经写不出来,写不下去了,可还是一直想着如何前进,结果导致越陷越深,到最后思维完全僵住不动,无法按时完成任务。
问题分析
由于知识和技能的有限,出现思维泥淖是很正常的,可是,如果不能及时停下来,很有可能造成大损失。对于我的写作训练而言,是无法按时完成;对于工作而言,就有可能是延误工期了……
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思维泥淖的出现,需要掌握如何去解决它。
解决方法
需要停止时,停下来
什么时候该停下来
这个状态比较好判断,当感觉到自己脑子里的东西成了一团乱麻,无法解开时,就停下来。
停下来之后呢
- 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陷进泥淖中?回顾完整的思维链条,看在哪一步最开始出现问题。通常,这个【始作俑者】是导致一切崩盘的起点,它会导致后面所有的思考都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在回顾诊断中,这一步是最重要的。
- 找到问题所在之后,解决掉它,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问题
我的例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就遇到了思维泥淖的问题,而当时我没有及时停下来,最后导致无法按成当天的写作训练。这也促使了我后面的好几篇自我分析的文章。
用上面的解决方法分析我当天的思维过程:
重构的定义 ->
重构要怎么做 ->
重构需要测试的保护,避免代码出现回归 ->
可是我没有测试,需要先引入测试吗? ->
需要 Mock 掉第三方的豆瓣 API 吗 ->
如何写出正确的测试 ->
代码中使用了 Python 生成词云,我对 Python 的语法不熟悉,感觉无从下手。 ->
又考虑了一下,虽然我不熟悉 Python 语法,但是代码的常见坏味道是不分语言的,于是想着从变量名和代码结构入手,稍微美化下 ->
可是,对于生成词云的程序,如果要写测试的话,如何写呢? ->
分析完之后,基本上可以锁定,我的问题更多的在于 【不知道测试如何写】而不在于重构本身。虽然我知道重构的定义以及基本原则,但是却缺少达到它的能力。所以说,我缺少的是达成重构这一行为的基本功或者说前置能力——写测试。如果我要完成重构这个行为,我首先要解决 【如何写测试】 的问题。
总结
思维泥淖是常见的现象,要及时捕捉它,避免出现血崩现象。分析思维链条是解决思维泥淖的好方法,从中找到导致泥淖的起点之后,着手解决,然后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