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决定论与自由选择
以巴普洛夫的“刺激——回应”理论为基础的“人性决定论”有三种基本观点:一是基因决定论,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比如有的人脾气暴躁,他就说我爸我爷爷都是脾气火爆的人,所以我天生就带有暴躁基因。二是心理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本性是由父母的言行决定的。比如有的人觉得自己性格懦弱胆怯,都是因为父母小时候对自己鼓励太少,让自己没有锻炼的机会,所以有问题都是父母的责任。三是环境决定论,认为环境决定了人的本性。比如有的人觉得我懒散,对工作不积极,都是因为我身边的同事都懒散拖拉,在这么个环境中工作,想不偷懒都不行啊!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红果果的推卸责任啊!不能否认,外界环境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原生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遗传基因也决定了我们的某些性格特质。可是,生而为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有自己的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外界环境能影响我们,可以我们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反应,是实实在在地属于自己的,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回应之间,我们完全有选择的自由。
二、问题的分类与我们的应对方法。
史蒂芬认为,我们面临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直接控制的问题,与自身的行为有关;二是可间接控制的问题,与他人的行为有关;三是无法控制的问题,是我们无能为力的问题,例如我们的过去与现实的环境。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首先当然是要正确地归因,不把选择权交给外在环境,而是要尊重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其次就是行动起来,也就是改变个人行为,让自己更加充实,更富有创造力,然后再去施加影响,改变环境。
通过完善自己,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解决可直接控制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自己,影响别人,扩大影响圈,解决可间接控制的问题;对于无论怎样完善自己,都无法改变的无法控制的问题,则应该抱有平和的心态,积极乐观进取。
三、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我负责的项目中有一块,是关于全校数据标准的制定,一直是一块硬骨头,一年过去了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结合史蒂夫的理论,分析如下:
1.可直接控制的问题
收集其他高校的相关资料,列出标准的大纲;
收集校内各部门主要表格和数据,按基本标准整理,供业务部门和数字化委员会讨论定稿。
以上两点,完全取决于我自己,先把基础工作做好,其他的根据领导整体安排再做。
2.可间接控制的问题
向分管领导汇报材料准备的情况,争取数字化校园委员会领导的支持,促进其他部门的配合。
抱怨其他部门不配合,一点用都没有,也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果能通过我的工作,争取到校领导的支持,这样自然就能解决同级部门的配合问题了。
3.不可控的问题
资金不足的问题,留待领导操心,下次招标也许就有钱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大趋势,数据标准是基础,总有一天会把标准定下来的。
总之,不管身边的同事态度如何,都要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不抱怨、不消极,受益的最终还是自己。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参考文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三章,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