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宋画只剩1000多幅,分散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200个地方,宋画之美,不是唐代的得意绚烂;而是浸透了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风格。我从视频上知道杭州在展览宋画,就和上海社科院年届八十的金老师凑好时间,坐高铁去看展。
杭州名字相近的展馆太多,去过几个之后都记不清展馆名字了。这个展览位于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对面就是西湖边的钱王祠和柳浪闻莺,是个有历史的地方。
一般展览至少50-60件作品,我一开始以为本次展览37件(套)原作不算多,其实参观下来,有的一套就有十幅之多,还有赵养志《西湖二十景书画册》展出原件仅几幅,展馆将全套20景高清图放在墙上让观众了解。展品中10件是宋朝的,所以这次展览还是品质很高。我花费了2个小时看完古画“湖山揽胜”,包括“湖山信美”和“浙水敷文”两个展馆;再用一个小时看完了 “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 “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和3楼的“含英咀华——绘通中西的国美油画”三个展馆。
一楼是古画“湖山揽胜”,进去左右分为一个圆厅和一个方厅,方厅里看长卷的人排成了长队,我就先看挂在中间玻璃柜的立轴。
首先看到的是仇英的《羲之写照图(临宋人画册)》,
羲之作士人持卷闲坐,双目注视童子注酒,身后设一画屏,屏上悬有一轴主人肖像,此画为后世提供了肖像画的史料。室内有清供的花盆、放于石几上,海棠杯垫上的酒杯是红色的,书案上还侧放一床古琴,只比书桌的宽度略长一点,估计是方便外出携带的小琴;一旁的炉火正旺,童子会给他煮好茶水端上来。东晋名士羲之过的是琴棋书画的诗酒年华,可真会享受!
另一幅是仇英的《高僧观棋图(临宋人画册)》,仇英是周臣弟子,擅画山水、人物、界画,尤工于临摹。这一套《临宋人画册》共15开,涉及人物、故事、山水、楼阁、鸟兽等题材,色色精工,应是晚年客项元汴处所作。
本次展览最古的就是两件北宋画作:郭熙的《溪山行旅图》和翟院深《雪山归猎图》。黄宾虹《自题山水》道:“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
郭熙早年游于方外,宋神宗时奉诏进入宫廷画院,后为北宋翰林待诏直长,他的绘画和理论都有很高建树,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概念,“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这三远之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画坛。郭熙的《溪山行旅图》兼以三远构图法取景,层次分明,山云树木古朴简淡,笔法雄健,树木虬枝、如蟹爪下垂,用浓墨写树,境界清幽,景少意长。让人心疼的是云南博物馆的这幅画作蛇纹断裂众多、画面几乎发黑,损毁严重。
翟院深的名字搁现代、让人觉得这位画家宅院深,是个画家的料。他和郭熙一样师法李成,喜作峰峦叠嶂。为表现雪山,翟院深用水墨渲染,峰峦留白,山脚霭气充塞,密林古木交柯,意境开阔,景象深远,很有艺术的感染力。
这次展览齐集了南宋四大家“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和夏圭)的画作于一堂,真是不易。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李唐是北宋徽宗时入画院,南渡后任画院待诏,精于山水和人物,他创“大斧劈”皴,所画古朴苍劲,积墨深厚,开南宋画院水墨苍劲一派。《濠梁秋水图》取材自《庄子秋水》篇,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风光,表现的是庄子和惠子辩论时的情景。这个秋水蜿蜒流动,符合李唐画水盘涡动荡之趣,我却感觉像是春水萌动,秋水似应更加沉静一些;不过树叶发红,是秋日季节。
刘松年,钱塘人,他的《四景山水图》借自故宫博物院,画风承袭李唐而更趋精细,他的名气超过老师,号称“画院人中绝品”。四景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西湖山水,每段主景都置于一侧,留出湖面远山,营造出开阔清幽的意境,其绘画风格已经从北宋浑厚苍劲注重自然韵味转向精致修饰的安逸情趣。
马远《松寿图》,一老者坐石台之上,仰首远眺,似有所思;峰顶苍松斜伸,山下悬壁劲松横空。临溪疏竹自然生动,增添了几分轻松与潇洒的情趣。画面取景奇特,山石用大斧劈皴,峭拔方硬,形象地表达了“如松柏之寿”的寓意。马远还有一幅《雪屐观梅图》,近处是一位身着长袍的高士策杖立于江畔,凝神观赏一株苍劲古梅,作行吟状。他的雪屐类似于现代有钉的跑步比赛鞋,挺绝的。
南宋另一名四大家之夏圭,也有一幅故宫博物院藏《烟岫林居图》,以墨笔画水岸之景,坡石林间一老者曳杖独行,沿着小径,前方有茅屋两间。左上高峰隐现。画家先用湿笔淡墨晕染,又以干湿相间的笔墨逐层加重,随笔点苔,景物轮廓虚实相间,笔法简括拙厚,墨气淋漓。虽然是一小幅册页,但是一看再看,十分耐读。
此外,南宋还有佚名的《柳下双牛图》,前景中母牛闲立柳下,小牛盘绕其膝边,意态闲适,气韵萧爽。柳树叶子翩翩起舞,我在唐招提寺隔扇画里看到东山魁夷画的扬州烟柳,也有类似气韵,估计东山魁夷没有少看我国的宋画吧!
南宋马和之是钱塘人,《毛诗图》为设色画诗经四段,《黍苗》、《淇澳》、《蒹葭》、《匪风》,有图无诗。毛诗是西汉时两个姓毛的人对《诗》的辑注,也就是我们通用的《诗经》版本。《诗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成教化、助人伦的重要绘画题材。可惜我们现代人不怎么懂诗经,连绘制成的图画也看不懂了。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以鸟瞰视角描写杭州西湖全景,所以是被用来图解杭州时引用很多的一幅图,雷峰塔画得十分鲜明,九十年代重建雷峰塔,这幅画应是一个很写实的参照。前有沈周“湖山佳处”大字引首,当然、也少不了乾隆“古稀天子”鉴藏印。
元朝作品两幅,但都是珍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如雷贯耳,《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也是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也借过此画办展。此次展出,该图前还是排起了蜿蜒长队。画作前有郑慕康补黄公望的像,沈尹默的题识和吴湖帆的题签。黄公望为“元四家”之首,他79岁归富春山居所作此画,取法董巨,以长披麻皴为主要表现手法,峰峦圆厚、笔墨简淡苍润。画面林峦浑秀,草木华滋,充满了隐者优游林泉、萧散淡泊的心境和意趣。
还有赵孟頫的《行书吴兴赋》,吴兴即是湖州,该文是其二十余岁所作,而书法则是48岁中年时的代表作之一,笔法圆转妍美,玉骨丰肌,神韵畅达。
明朝有沈周《湖山佳趣图》、
唐寅的《钱塘景物图》、
吴彬的《莲社求友图》、松江画派奠基人董其昌的《潇湘白云图》、
许光祚《兰亭图并书序》学的是赵孟頫的书风,
吴伟的《松溪渔饮图》、项圣谟的《西湖漫兴图》、蓝瑛的《松溪放棹图》、
赵养志《西湖二十景书画册》,还有谢时臣的《苏堤联骠图》。设想一下在苏堤上联骠飞驰,一日看遍西湖水,是何等的春风得意马蹄疾!
这次展出既以“湖山揽胜”为主题,山水就是所有图画的重要内容,画展特别展出了以《山水图》为题的多名画家的作品,有明朝的文征明、戴进、李流芳和清朝的王时敏。
清朝的“四僧”其实是明朝人,而且画风怪异,山水画展览清朝一part我想是以著名的“四王”( 王时敏、王翬、王鉴和王原祁)唱主调吧,进入一看果然如此。
王时敏是山水画“娄东派”开创者,“四王”之首,他的《山水图》烟云浮动,苍老清润。
王翬绘制过《康熙南巡图》,受帝王青睐而名气大振。王翬的《江山揽胜图》是从故宫博物院借来的,十分难得,我就拍了一些近照。不过我觉得与宋画一比,他山顶的树和点苔似乎太工整了一些。
王鉴的《浮峦暖翠图》是一米长的立轴,功力深厚,全画意境恬淡雅致、松秀空灵,四王之中我最喜欢。
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图》特别引人注目,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南巡,游览西湖时御题西湖十景并刻石建碑。为纪录皇帝此次南巡,王原祁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画了这幅全景山水图,并在著名的建筑和山、塔、桥、景旁边都注明名称,这下我们才知道原来钱塘门城墙十分巍峨、断桥上原来是有亭子的、曲苑风荷旁酒坊林立、清朝的雷峰塔和南宋的雷峰塔已经不一样了……
清朝还有查士标《清嶂重重树色深图》、吴历《南皋茅屋图》,吕焕成《设色山水册》等画。
本次展览是以宋画的欣赏带动今韵的发展,宋画的意境引起那么多人的喜欢,主要是在于以烟云之气养胸襟的旷达,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澄怀就是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廓然,脱净尘渣,完成那审美的人,提供审美的主体条件。中国画,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全幅画总流荡着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这便是观道。据《南史*隐逸传》载,南朝宋国著名隐士、画家、山水画论鼻祖宗炳叹曰:“老疾降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之“抚琴动操,令山水皆响。”
看画到最后,也不是看技法,而是在比较中悦泽风神,追求自己的心境空灵以及在审美的境界中悠然自足。范宽语: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看宋画古画,不仅看画的构架、笔法,还看画中自然美景,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画家心中的乾坤,从而也观照出我们自己心中的世界。
耶溪
202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