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标志,除了太阳的炙烤也就是蝉儿的鸣响了。这段时间一直读唐诗,其中“蝉”这个字眼在其中出现很是频繁,那个诗的盛世,文人墨客们相继留下了关于蝉的美篇。
最开始接触关于蝉的诗,是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里的蝉在诗中的含义是诗人自身品格高洁与人格魅力的寄托。古人以为蝉靠露水而生,故将蝉视为清高、纯洁的动物加以咏颂,“居高”一词凸显虞世南对内在品格风韵气度。“声自远”也表达出他人格美的高度自信、雍容不迫。唐太宗曾称赞虞世南“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受到这样的高度评价的诗人作此诗也是有自况意味吧。作为“咏蝉”三绝之一,此诗代表的是得意与清高人语。那么有得意之人便有患难之士,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的《咏蝉》却大相径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高宗仪凤三年,骆宾王任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这位诗人的大好青春在政治的洪流中消逝,在狱中听到那蝉鸣又想到自己双鬓增添了几许白发很是失落和惆怅。“露重”、“风多”意欲官场的不得志,“飞难进”、“响易沉”比喻在政治言论上受压制。骆宾王七岁便能吟诗,都称其为神童,相传那著名的《咏鹅》便是当时所作,本在官场有大好前程的他如今落得“南冠客思”不禁让人感到唏嘘。”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是他借“蝉”高居树上、餐风露宿却无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的误解,而在狱中无声的抗辩!从中道出了被诬陷入狱的冤屈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此诗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确实乃诗中名作!
“一只蝉,千首诗”,这些诗坛文杰对蝉的意象几乎是共情的。蝉高洁、清雅,世人咏蝉,多以其形为着力点。然而,玉溪生李商隐笔下的《蝉》,却多少带些牢骚的意调:“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难饱”把李商隐的遭遇和蝉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表现了自己薄宦失意、举家清贫的境况和无可奈何的哀叹。这里的蝉从“居高声自远”变成了“本以高难饱”,虞世南的遭遇、地位让他可以自信的抒发出品格高洁的信仰,而李商隐当时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称为“薄宦”,各地流转犹如水中飘杵,漂泊不定。在诗中他流露出了虽然为人清高但生活清贫且不得志,希望得到他人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牢骚无奈,也有一丝纵然自身品格高洁然而又无法改变现状的真实情感。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蝉只是一个隐喻和寄托,才人佳子争相为其书写篇章、借物抒情,表露的是自身的遭遇感慨和人格意识、志向的肯定。当我们再听到夏蝉鸣声时,是否也有那一抹忧思或喜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