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得宠于太阳的明媚与温暖,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很多人趁着放假出外踩青。其实,这个风俗古来有之。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和他的四十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今天绍兴兰亭处游玩,在清溪里沐浴、饮酒、做诗,好不快活。四十一位参与者写了三十七首诗,请王羲之写一个前言,这个就是流芳百世的《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代的文人是如此玩乐,今天的我们又是怎么玩的呢?做攻略、手机订票、走过、路过、拍过,发朋友圈。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吧,说不上欢喜,也不谈深度的旅行。
很幸运,我找到了一本有诗有故事有情怀的旅行记录,它是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和作家比尔.波特最近在中国大陆出版《江南之旅》。
比尔.波特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旅行作家,我看过他写的拜访隐士、诗人的两本书,一本沿着黄河的最下游一直到源头的旅行记录,一本是根据禅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而发起的旅行。出版第一本拜访隐士的《空谷幽兰》时到最后一趟中国大陆的旅行写下的《寻人不遇》,比尔.波特的胡子有黑黝黝的茂密变成了银白色的宽疏,时光的跨度三十多年。
本以为《寻人不遇》是比尔.波特在中国大陆最后出版的一本书,意外的是又有一本我手上正拿着的《江南之旅》。比尔.波特的书很少有序言和后记,《江南之旅》同样也是如此。翻开阅读后,我才知道《江南之旅》是1991年秋天比尔.波特和他的两位朋友一起到江南旅行的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来说,这本应该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后的第二本旅行书,但缘何至今教出版,也许哪天有机会可以当面问个明白。
江南包括哪些区域,你们了解吗?比尔.波特同样也有这样的疑问,不过每次在旅行之前,他都会准备旅行地图、与该地相关人物事迹的复印件,携带若干与拜访诗人有关的诗集。当然了,中国传统的诗人,无饮酒不作诗,比尔.波特很了解这点,因此,在他的行囊里还会备上一些酒:幸运的是威士忌,差的情况下只能是啤酒了,实在没有酒就给诗人鞠三个躬以解不能对饮的遗憾。我略感好奇的是几千年前的诗人喝了洋酒,又会做出什么样的诗歌呢?
说回江南,江南包括了浙江和江西的北部以及安徽、江苏的南部,有的人甚至把湖南北部也算进去。这些人当然包括比尔.波特了,他的旅程是从香港的启德机场开始,第一站拜访的是广州的光孝寺,这也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从印度来到的中国的首站。过了两百年,禅宗六祖也来到了光孝寺,那个关于“风动”还是“心动”的故事也发生在光孝寺。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光孝寺里还保留着菩提达摩挖的井,藏有慧能头发的舍利塔。在光孝寺里,比尔.波特自然说起慧能那首得以使得五祖弘忍传钵的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旅途有了开始,如同离弦的箭,没有回头路可走。比尔.波特和他的朋友去了光孝寺、衡山、屈原祠堂、赤璧之战的悬崖、陶渊明的故居、徐霞客的墓……最后到过观世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买一张去上海的船票结束了整个旅程。透过比尔.波特的笔记,我才知道屈原的墓为防止被盗,居然有十二个;南京的菊花台里葬着随郑和船队来的渤泥国王; 杭州雷锋塔的旧址是夕照山上……跟随比尔.波特他们的脚步,曾经活在中国大地的那些诗人、僧人仿佛从未离开过,一个个鲜活地站在眼前,谈论他们的抱负和诵吟他们的诗。不过,比尔.波特他们一行人在旅途中的吃饭、住宿、交通的记录,甚至是1990年代中国人看到外国人时的蜂拥而上的好奇就会把读者拉回现实。
很多年前看过余秋雨写的《文化苦旅》,中国悠久历史文明里含着残酷杀戮,读来不寒而栗。相反,比尔.波特有着外国人特有的幽默,浅白的文字读起来相当的轻松。并不是说我不喜欢沉重,只是历史人物如大流淘沙,滚滚而去了,当下的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里截获什么呢?并不只是沉重,还有当年的他们的智慧和生活的姿态。
我不知道《江南之旅》会不会是比尔.波特的最后一本书,但无论如何,很感谢他用脚步丈量了中国大地的名川大府,用情怀书写了一本有趣的旅行记录,用酒向历史上杰出的诗人祭祀了思念。
我想,比尔.波特孜孜不倦地地行走,用酒、用学问、用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怀才是正确打开文化旅行的方式。
想了解比尔.波特,请点击往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