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荦(1634年~1714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绵津山人,祖籍河南商丘,与王士桢、施润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
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宋荦出生了。作为大学士宋权之子,他10岁就能骑烈马,13岁开始学声律、书法。小小年纪便笃学、好交游,很快有了诗名。顺治四年(1647),14岁的宋荦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以勇猛见称。
顺治五年,宋荦通过考试,被授予通判一职。父亲以弱龄(15岁)不谙政事为由,令其在乡里读书。随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贾开宗(明末清初才子,雪苑社”的发起人之一)、徐作肃(顺治八年举人,以善书名)等习诗文,成为"雪苑社"的后起之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宋荦被授予直隶通永道。康熙二十六年,迁山东按察使,再迁江苏布政使。当他发现江苏司库亏达三十六万多时,立刻上报督抚,责令前布政使刘鼎、章钦文分偿。当时户部采铜铸钱,定值每斤六分五厘,宋荦以江苏不产铜,采自他省,代价太高为由,呈文书给巡抚,疏请停采。后终改视关例,每斤一钱。
康熙二十七年,宋荦擢江西巡抚。时逢湖广夏逢龙叛乱,江西兵北派去平乱。因为有人煽动,军心涣散,有人甚至想帮叛军一起对抗朝廷。宋荦听说了情况,便备好充足的军粮,鼓舞士气。到了南昌,宋荦查明煽风点火的领头人,立即处以军法。而对被煽惑者则宽容以待,于是人心稳定了。
宋荦发现江西人民被所谓的“官捐”(各类竹木供应)所迫,苦不堪言,便疏请动用国库里的钱财采买。康熙三十一年,他擢江苏巡抚。当时苏州滨海各县遇飓风,上元、六合诸县发大水,淮、扬、徐各属县河溢严重,宋荦又疏请视受灾情况,酌减各类赋役。
他赈荒抚饥的为政之举,深得名心。康熙誉其"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康熙三十八至四十四年间,康熙三次南巡,皆驻苏州,由宋荦接待。康熙赞宋荦居官安静,迭蒙赏赉,御书“仁惠诚民”、“怀抱清朗”,并赏赐御书诗扇、图画等等。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十月十七日,71岁的宋荦健康状况已经堪忧,却仍在淮扬一带积极督赈。当他达到扬州时,病势加重,日渐衰弱,医生劝其静养,但宋荦以"江苏事务殷繁,非司卧理"为由,继续操劳不已。同年十一月,被授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宋荦以老乞罢官,濒行,康熙赐诗。1714年,宋荦奉诣入京为康熙贺寿,被加官为太子少师,复赐诗,回到家乡商丘。同年九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岁。有人以诗颂宋荦:惠爱黎元,宏奖髦士。心迹双清,沧浪之水。
汪琬(户部主事、刑部郎中)评宋荦:“廉而不刿,严而不苛,抚循吏民,煦煦慈爱而不失之姑息……一二老奸宿蠹,俯首侧足,亦率不敢旁睨”。他对宋荦的为官之道做了公允之评,亦令人感佩:在那怪相百出的官场上有人随波逐流、助纣为虐,有人明哲保身、不动声色,但也总有人挺直了脊梁,一再为民请命、不留退路。
孟子所谓“上不愧天、下不愧人、内不愧心”的为人之准,他确实达到了。作为一代才子,宋荦的业余爱好即习诗、编书、艺术鉴赏与收藏。他编有《商丘宋氏西坡藏书目》,著录宋元明本134种,抄本72种。他通典籍,习掌故,刻有《商丘宋氏家乘》、《古竹圃诗集》、《柳湖诗草》、《国朝二家诗抄》等古籍30余种。
宋荦善画水墨兰竹,其作疏远绝伦,亦擅山水。他性嗜古,精鉴赏,有《西陂藏书目》一卷,计数万册之多。他有"江南第一收藏大家"之称,据说"所收藏唐宋名迹,宋元秘帙,冠于河右"。康乾间,古董商举物以宋荦鉴定为荣耀。宋荦自云:余尝云黑夜以书画至,摩挲而嗅之,可辨真赝。
关于其鉴赏水平,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谭》中曾引《筠廊随笔·宋漫堂(荦)鉴赏》一则:"合肥许太史孙筌家藏画鹑一轴,陈洪绶题曰'此北宋人笔'。宋荦览之,定为崔白画。座间有窃笑者,以为姑妄之言。少顷持画向日中曝之,于背面一角映出图章,文曰子西。子西即崔白之号,众始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