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式解析
见龙在田,“降龙十八掌”第三式。中国古时天象家为了便于观测,将主要星座分为28星宿,其中又以7个1组分为东西南北四象,分别称为青龙(东)、白虎(西)、玄武(北)、朱雀(南)。青龙七星又称为龙星。每年春季,龙星从田间地平线升起,此称之为“见龙在田”。
《道德经》乾卦的第二爻(九二)有云: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个卦面的意思是: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之人出来治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已经崭露头角。千里马遇见伯乐才会身价百倍,潜藏的「龙」,需要由具有龙德的人发掘和培养。
说回班会课,这门年轻的教育形式虽然因其巨大的潜力被官方认可和重视、在民间搞得如火如荼,但官方对它的定位似乎仍有些犹豫:一方面,国家的政策文本中多次提到了班会课的重要性,全国中小学也普遍都给班会课设有专门的时间,但官方却并没有为它发行专门的教材;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和学校也都把班会课比赛作为例行教育活动,但评优评先或职称晋级时,这些比赛所获得的奖项或证书又普遍不被官方认可。
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对班会课的界定也是模糊不清的,至少目前没有把它认定为一门学科。班会课就像一条盘卧在田间的青龙,虽然前途无量,但却盼望着身怀龙德之人来点石成金。而它的内涵和外延,也亟需被厘清,以摆脱眼下这样的尴尬境地。
一、班会课的内涵
“什么是班会课?”
许多班主任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多少都有点懵。于是我换了个问法:
你上班会课通常都做什么?
大家的回答就五花八门起来,罗列如下:
- 一般都谈谈量化、训训学生;
- 找个主持人,排个节目,演个小品;
- 安排工作;
- 分析考试成绩;
- 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偶尔会鼓动鼓动学生;
- 搞辩论赛;
- 看电影;
- 上自习;
- 被数学占了……
看吧,仍是上一期提到的问题(点击查看上一篇)。
关于班会课的定义,各大名家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供大家参考:
-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活动。
——迟希新《有效主题班会八讲》- 主题班会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安排,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采取适宜的方式进行的一种集体参与性教育活动;一般以会议的形式表现出来。
——郑学志《高中主题班会设计技巧与优秀案例》- 班会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类校本德育课程,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灵活的教育时间、严谨的内容设计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它以班级活动为主要载体,以主题会议等为主要形式,是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学校、家庭、社区间多方参与互动的教育过程。
——齐学红、袁子意《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 主题班会是班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专题或针对一个问题而组织的班集体全体成员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
——李季、梁刚慧、贾高见《小活动,大德育》- 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经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策划的班级教育活动。
——张亚男《中小学主题班会研究综述》
我们发现,各位名家对班会课的定义大同小异。综合他们的见解,我首先把班会课的特征总结了出来:
二、班会课的特征
- 班主任为主导:班主任必须全程参与班会的设计,并在班会进行时适时总结和提炼,以保证班会课的方向和效度,否则很容易让班会沦为「放羊」;
- 全体学生为主体:学生是班会课的主角,在班会课的实际操作中,一定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尽管班主任要在班会上发挥主导作用,但参与过多会把又班会变成「一言堂」,把握好度很重要;
- 有鲜明的班会主题:主题是班会的灵魂,不是泛泛而谈,而要围绕一个具体的专题或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来设计和组织;
- 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了主题还有够,班会课还要承载教育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成长。因此,哪怕是开文艺晚会,目标都需明确——展示才艺、释放压力、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的快乐;
- 有周详的实施计划:小到一个班会的选题策划、活动筹备、组织实施,大到一个学期甚至整个学段的班会节数、主题规划、梯度设计,都呈现出计划性特征;
- 有丰富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情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纪律、法律、学习、健康、劳动、人格、审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等等各类主题兼容并蓄,无所不包;
- 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主题会、交流会、报告会、联欢会、朗诵会、演讲赛、辩论会、技能赛、团队会、节庆会、家长会、还有见缝插针的微班会,只要学生喜欢、老师方便、能出效果,哪种形式都可为你所用。
老师主导、学生主体、鲜明主题,核心三“主”可以保证根骨俱佳;有目标、有计划、有内容、有形式,美颜四“有”则让班会血肉丰满。
有了「三主四有」,我们不仅可以以此为尺,去衡量远近大小课例的优劣;还可以以此为枪,将其变成设计和优化班会的强大武器。
三、班会课的两个争议
1. 对班会课的称呼
在以上名家给出的定义中,坠子除了齐学红、袁子意直呼其名为「班会课」外,其他人都称其为「主题班会」;此外,还有班会、班队会、班主任课等称呼。对此,各家说法不一,但随后渐渐合流,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我们认为秦望老师的观点最为客观全面:
班会分类莫衷一是,不方便老师学习。我认为班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班会指的是主题教育课,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为解决班级中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一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教育活动。
而广义班会,是指班级中由老师或学生组织的各类主题会、交流会、报告会、联欢会、朗诵会、演讲赛、辩论会、技能赛、团队会、节庆会、家长会等班级活动。
这种定义方法更注重班会的功能的发挥,而非学术概念的严谨,方便一线老师操作。
我们在《散打班会课》系列文章的输出中谈到的「班会课」是以「主题班会」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义的「班会」进行多样化的探索与努力。
2. 「班会课」是「会」还是「课」?
我们发现,以上各位专家给出的定义中,中心词都是「活动」。但也有其他说法:
- 有人认为是「会」:班会课的大多形式都是以「会」的形式呈现的,如主题会、交流会、报告会、联欢会、朗诵会等等。从构成比例上来说,班会课的核心应该是「会」;
- 也有人认为是「课」:班会课具有明显的课程特征,如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老师主导、学生主体、遵循课堂教学规范、还有严格的组织过程(定期开、有评比)。因为班会大多以校情、班情为基础,解决班级的实际问题,齐学红和袁子意甚至认为班会课是一门校本课程。
表面上看,争议这个话题有点像玩文字游戏,但本质上是对班会课的定性问题,决定班会课发展的走向。就此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 班会是「会」而凌驾于「会」:虽然班会课有很多类型的「会」构成,但它的目标和功效不应该止步于「会」。前文提到,班会课的特征之一就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无论哪种会都要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框架里开展;
- 班会是「课」而不足为「课」:虽然具有课程的部分特征,但班会一无教材、二无测试、三无官方评价体系的认可(见文首“招式解析”部分),;并且课程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班会则以立德育人为目标,不可相提并论。
- 班会是实打实的「活动」。无论是「会」还是「课」,都是一种德育「活动」。所以,专家们普遍称班会为「活动」,算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四、再给班会下一次定义
探讨了班会课的内涵和外延,梳理了「三主四有」七大特征,又厘清了班会课的两个概念争议,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清晰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了:
所谓班会,是班主任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标性)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具体安排(计划性)或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内容性),围绕某个鲜明的教育主题(主题性)而设计,并以恰当形式(多样性)组织和实施(主导性),班级所有学生共同参与(主体性)的教育活动。
问题来了:这个班会课到底有什么用?都有哪些各类呢?
欢迎关注下期话题:《散打班会课·班会之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