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到书名就觉得应该是 希拉里密 和我 直到分别出现 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两个女人 和我之间的故事 希拉里 密和 我
目录让人觉得新奇 希拉里 密和 我 三个词的排列组合 仿佛已经揭示了 这个不平凡的冬天 是由于这三个人的遇见
'我'是个被迫移民蒙特利尔的'不负责任'的男人,当然这一切的评价都是来源于妻子 她在临死前还嘱咐说,别老捧着那些无用的书了。
'我'忠于阅读 在这段婚姻里 '我'从来没有爱过那个和'我'相伴二十年的女人 像许多中国家长一样,她说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成长 发展 触发她移民之心的 也正是中国的教育问题
中国式教育是死板的 扼杀孩子天性的 就像一个工厂 能够流通到市场上的 只能是他们眼中所谓的合格品 可是用各种标准 才能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生活能力? 只得把所有的独特 视作离经叛道 把所有的个性 都在教育中磨灭
妻子离世了 无疑是对'我'的解脱 可是又该怎么办呢 在这个国度 举目无亲 '我'的移民决定 本就不是遵从内心 女儿和'我'的疏远 无疑是给了'我'最后的一刀
似乎长大后儿女和父母必将疏远 '我'也免不了这种命运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过孤独' '我正在成为李尔王那样的弃父'
想到小时候看目送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逝 你站在路的这一端 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然后 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 不必追。
在真正绝望的时候 那个神奇的冬天开始了
和韩国学生的相处 满足了我对女儿的期待 女儿幼年时和'我'一起滑冰的地方更是勾起了无限美好 并且在这个地方开始了 '我' 密和 希拉里 三人命运般的相遇
'我'因为妻子 被迫答应移民 在妻子查出胰腺癌之前 '我'都过着痛苦的生活 两个人仿佛是不同世界的人 彼此不能理解对方的想法 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所谓控制欲 '我'经历着心灵上孤独的煎熬 在异乡没有人能够理解'我' 支持'我' 女儿与'我'疏远 妻子只会责骂 '我'只能行尸走肉般维持生理活动 有的人活着 但他已经死了 也就是现在这般状态了
死亡对'我'已经不是一种威胁 而是解脱
你有想过你为什么站在这里吗?
'我' 希拉里 密和的遇见 不知是一种必然还是偶然 三人的联系 是'我'曾经的祖国 三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密和长着的亚洲面孔使'我'倍感亲切 她每天都坐在轮椅上写着自己的故事 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 那是一段禁忌之恋 中日两国的血海深仇早已经融入的文化里 国骂也和这个岛国有关 那时没有人能想到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也可以有爱情萌芽
我觉得她是一个病人 这是'我' 密和对希拉里的印象 她有着两段最黑暗的记忆 围绕着生命里两个算得上最重要的男人 父亲和前夫
不像女神写书评对于手法和故事深层含义有那么深刻的了解 我看书还只能停留在故事情节里
在这'全球化'的大时代中 我们看似联通彼此 却在这种亲密里 真正失去对方 父母儿女之间的疏远 似乎是必然 不知道这只是中国式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妥 还是那种独特的联系在时代变迁中被冲淡
女儿对'我'的态度 像一个缩影 '胳膊拧不过大腿原则'和'孙子原则'是不是已经成为了父母和儿女之间维系感情联系的最主要的手段
只有看到了生活的全景,才能看得到生活的意义 从小的教育都是 专注于当下 你只能抓住现在 而不能看到未来 也回不到过去 可是只有真正的看到过去和未来 才能更好的计划把握当下
没有那么绝对是与非 国人教育中的那份所谓的'辩证'思维让人觉得迷茫
'远与近' '公与私' 无非都是因为看不清楚生活 而胡乱走的路
教育本是最近的需求,家长却不得不花很大的代价将孩子们送到远处去接受更好的教育
隐私是人性的底线 可所有人都活在虚拟的'公共空间'里 也都愿意将自己的私隐暴露在公众面前
像是没有意识到 所有人都是这个时代的囚犯 所以也没有逃离的冲动和自觉
有时候不知才是幸福